哀其可怜,怒其可悲
(2011-03-22 11:20:09)
标签:
暴民贱民民族劣根性李子迟杂谈 |
分类: 出版信息 |
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应改为“哀其可怜,怒其可悲”
对中国的民众,鲁迅先生曾有一个影响深远的经典论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他们的确地位低下,生活艰辛,命运不幸,苦难不堪,被剥削被压迫被控制被打击被欺凌被侮辱,所以为他们感到悲哀;同时他们又不懂得争取、不知道改变,逆来顺受,苟且偷生,安于现状,软弱怯懦,宁可终生当奴才,任人宰割,绝不反抗,所以为他们感到愤怒。类似的文学形象,在鲁迅笔下有很多,如阿Q、闰土、祥林嫂、华老栓、孔乙己、涓生等等。从某个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实在是真理,毫无问题的。
而我现在要稍微修改一下这一句,我认为对中国民众更准确的概括是“哀其可怜,怒其可悲”。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民众既可怜又可悲,因为他们既是贱民又是暴民:一方面下贱,不但客观上处于下贱、悲惨的地位和命运,而且主观上做人做事也很下贱——对独裁者、权贵、明星们奴颜婢膝、低声下气、崇拜喜爱、羡慕向往,对统治阶级、特权阶级、有实力的人害怕,退让,不反抗,甚至献媚讨好;另一方面又暴戾、凶悍,那是对没有实力的人,对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名的人,他们不害怕,所以就敢与他们作对,甚至欺凌、侮辱他们——而这些人,其实也是与他们自己一样,都是普通民众。
如果把统治者比喻为猫,把被统治者比喻为老鼠,那么中国的历史上是老鼠与猫斗;而现实的情况完全颠倒了,老鼠爱上猫,老鼠不与猫斗,老鼠与老鼠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