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画皮》的新旧两个版本看整个中国与中国人的变化

(2008-12-23 03:32:11)
标签:

《画皮》新版

《画皮》旧版

中国

中国人

李子迟

杂谈

W020080926406641605164.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7/6/18/5/lanlingwangzhe,20070618175258254.jpg

旧的《画皮》,自然是指1965年香港拍摄的由朱虹主演那个女鬼,据说曾经吓死、吓疯、吓呆过许多人,给了许多人深刻与独特记忆的那部。

昨天浏览网上文章,看到一个网友对比《画皮》的新、旧两个版本发表的看法,挺精彩、准确,真是深合我意,于我“心有戚戚焉”。

此网友说,新版固然拍得是很美啦,技术很高啦,情节也很精彩啦,几位主角的表演也很到位啦,但就是没有那个氛围,没有那种感觉,没有角色外美内丑的精神内核,引起不了观众的强烈感情。

不错,新版里除了那个短暂的“高潮场面”,即狐狸精把精致的面皮取下,其中无数像蚯蚓样的东西在缠绕、扭曲、蠕动(完全是学的西方片),让人倍觉恶心(但还不是恐怖),头上起鸡皮疙瘩,而被美其名曰“中国第一部魔幻片”之外,根本与“魔幻”、“恐怖”、“惊悚”无关,完全就是一部中国普通的“爱情+武侠”片了。尽管其爱情、武侠两方面也许做得还可以(但依然情感不够强烈,不是很能打动人),但毕竟不是恐怖片,却打着恐怖片的名义,便是忽悠、欺骗广大观众与全部中国民众了。

另外我想,之所以片子不能搞得更恐怖,并不是完全主管方的原因,主管方只要他们把鬼改成狐狸就行。而对具体情节、场景,也许并未做过多的要求和约束。(“我们的党”嘛,你只要不揭露他、批评他、反对他、打倒他,以及不搞太黄色的、民族麻烦的、泄露军事的、毒品的之外,其他什么都可以搞。)关键还是由于其他各种原因,我们搞不出来。

而老版尽管那时技术很粗糙,情节也很简单,演员的表演也很生涩,但就是能够吸引人,抓住人,把观众带进片子中。除了曾经吓死、吓疯、吓呆过许多人的那个短暂的女鬼现出原形的场景外,整个片子,自始至终,都洋溢着那种独特而强烈的气氛,逐步推到那个最高潮,这才能使已经完全入迷、完全被影片牵引着的观众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音乐、画面、光线、布景、环境,演员的表情、举止、声音、相互关系、情感变化……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力量。

也许有人说,这是现在时代变了,人的“嘴刁”了,什么都见识过了,于是对影片的要求也高了,就像过去吃粗粮野菜也香、现在吃山珍海味也腻一样。这虽然有道理,但只是次要原因,因为,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旧版(即使其拷贝已经发黄、模糊,即使我们已找不到类似当年的观看场地)仍有一定的感染力?为什么我们现在依然要去到处找农家野菜吃?而且,今天的彩色照片、数码相机摄象机固然相数越来越高,越来越清晰、漂亮,却哪有过去的黑白照片那么有艺术,那么有神采?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新版当中只有先进的技术,只有美丽的色彩,却没有情感,没有人本身——而这些才是最重要的。我们今天的人常常舍本逐末,结果却是得不偿失啊!

总之,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有形式没有灵魂,有经营没有思想,有技术没有本真,有才干没有个性,有知识没有人文,有物质没有情感,有华彩没有力量,有加工没有原创,有市场没有道德。

这在文艺作品与文化学术领域中表现得最鲜明、最强烈。电影以张艺谋为代表(尤其是《英雄》、AYH开幕式、桂林漓江的那个破烂《印象·刘三姐》演出),电视以李少红为代表(尤其是《大明宫词》),绘画以刘宇一为代表(原为南京人,现居上海,代表作有《良宵》、《良辰》等),音乐以宋祖英为代表,文学与学术以余秋雨、易中天、于丹、季羡林等人为代表。

还有最近电视、电影上兴起的“重拍热”,有原来的电视拍电影的(如《霍元甲》等),有原来的电影拍电视的(如《夜幕下的哈尔滨》等),有原来的电影重拍的(如《画皮》等),有原来的电视重拍的(如《上海滩》等;当然,四大古典名著、金庸武侠小说系列、琼瑶爱情小说系列等,更是不断被重拍了。

可是,这些新版的影视片,包括上述那些文艺作品、文化成就,美固然美矣,技术固然高矣,故事固然曲折、复杂矣,表演固然精彩矣,但有情感吗?有思想吗?人物有真正的性格吗?能给人强烈的力量与深刻的印象,甚至想再看第二、第三遍吗?

这大概就是今天这个平静的、物质的、技术的、压抑的、冷酷的时代的全部内涵与表现。我曾经写文章说过,我们今天很有些像唐朝的中唐时期大中年间(唐宣宗年号),李商隐所处的社会背景。我甚至把张艺谋称为今天的李商隐、电影的李商隐,即形式上很美,但没有主题,没有真与善;尽管华丽,然而空洞。今天的人们厌倦了兵荒马乱、颠沛流离、天灾人祸,更喜欢平静的生活,更关注自己,所以复制、实用、消费、娱乐成了社会与时代的主流。这本来未尝不可,我也不是惟恐天下不乱的人,但问题是,我总觉得缺了些什么,而且缺失的甚至比得到的还多。在专制的国家、物质的世界,我们难道不觉得压抑和冷酷?我们难道不觉得麻木与浮躁?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看了今天的新片,却更想去看老片;我们生活在大都市里,却也想到乡下走走(不仅仅是那些复制或刷新的古镇,更不仅仅是被称为“圣地”的人烟稀少、保留天然的遥远的西藏);我们吃腻了山珍海味,却还想吃一吃家常便饭;我们平时经常穿西装,有时也想穿一穿手工织布;我们今天主要是用手机、电话、E-MAIL、QQ、MSN、视频与亲戚、朋友、同学、同事联系,但偶尔寄一封手写的平信、明信片、节日卡也是有意思、有意义的;我们喜欢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但春节放鞭炮、元宵看花灯也很好玩啊;我们老是开车、乘车,怎么不每周骑一回自行车呢?——即使我们目前还什么也没做,但心里可能还是有这样的想法与打算的……

仅仅是讨论一部新上市的电影,却扯开来想得太宽,谈得太多。但也是有感而发,形散而神不散,并非离题万里。就在这里打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