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今天干哪一行最容易?

(2007-09-23 23:14:37)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出版信息

我们原说文化教育最难搞,需要天分、学养、德操、勤奋、机遇、时代等的共同因素,需要无数年的积累,所谓“十年磨一剑”等等。但在当今这个平庸的、混乱的、没有标准的、没有规则的时代,可以浑水摸鱼,可以猴子称霸王,可以克隆,干文化教育反而最容易。只要你脸皮厚,只要你愿意丢弃真理、丢弃原则、丢弃良心、丢弃羞耻,只要你愿意按某个时代、某个政权、某个机构、某个领导(或曰主子)、某个地域的要求去做。

如干新闻记者、广播电视主持人、电视电影演员的,只要是在大学里学了相关专业,到采访时像书记员一样去照着记录,到做节目时像鹦鹉一样去照着念读,到拍片子时像玩偶一样去照着说与做就是,难道不容易?当然,人漂亮点、大胆点,大学牌子响点,多给报社社长、电视台台长、导演拍拍马屁,做人“灵活”点——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灵魂乃至肉体,那就更容易了。如在大学当教授的,只须读够若干年死书,把英语、政治、相关专业的教材背熟,混个博士学位,马上就是副教授,然后又很快就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岂不就成了“专家”、“学者”了?根本不要什么才、学、识、德。

当然,搞文学创作的,才是其中最容易的。请让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如一个叫“安意如”的,最近写了几本书,写的是古代文学的,此人并不是中文专业出身,文笔并不怎么样,那些文学方面的见解似乎也不是怎么特别,甚至据说还抄袭了人家专业人士的东西,却也许因为符合了当今部分80后读者畸形、迷狂、新式、粗浅的阅读习惯,竟然卖得挺不错的,稿费挣得呱呱叫;而她也大出其名,还博了个“才女”的美名,气死了一大帮真正古代文学方向的学者、专家——要学问有学问、要文采有文采,可书就是出版不了,出版了也没多少人看。

又如一个姓张的,自称是辽宁非汉族人士,曾经也不过是普通大学的文科肄业,多年前就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外面租房子,写了一批与清华、北大等名校有关的书,语言非常平淡,也不过是简简单单记述了大学里,大学生的那些普通生活与学习的事情,没有什么新而深的思想、见解,看不到丰富的学养、精湛的技巧,却因为打着清华、北大的牌子,倒也是出了几本书,还竟加入了作家协会;最近又在搞历史类图书,似乎搞得也挺有点名气的,却也同样挺一般的。

类似一个姓朱的,还是我的湖南老乡,北大中文专科、人大新闻本科,也专靠编北大、清华等名校的书(比姓张的还差,人家毕竟还是写的嘛!不管写的怎么样),倒也还能在堂堂首都挣口饭吃,并且还能坚持了十余年。他写的那些小文章,什么散文、随笔、评论、访问之类,篇幅短小,内容空洞,文字平淡,实在没什么可观的。他去年还出了一个长篇小说,写得极差,让我们才看几行就根本没法再看下去,却竟然也拉了一些名作家、名教授来帮他吹嘘。哎,总得要在这个行业混下去吧!

又如我曾在南方一个省工作期间,有个姓彭的,仗着父亲是当地的名作家,去了趟西藏,走马观花,写了本游记回来,不过是记流水帐而已,或解说词的堆积罢了,却因为西藏的题材当时还挺热的,又因为父亲在文学、出版这条线上工作(还是位重要的负责人),能够帮他,而书也得以顺利出版,而且也还卖了一些;还竟因该书成了“签约作家”、“中文系研究生”呢!

类似一个姓徐的,他去的是非洲,回来写的同样是一本游记,内容、文字更差,四平八稳、平铺直叙,简陋得很、空洞得很,却因为非洲题材的稀少、反映现象的希奇,竟然还上了某杂志的全国“年度报告文学榜”,还得了地方的“文学大奖”!

还有一个河南某省的小混混,姓胡的,因为才学不是非常杰出、又不是名牌大学毕业,在老家实在没有出头之日(因为他们老家与他差不多的人才实在是太多了),到了该省打拼几年,终于找到了他的“第二故乡”、“发迹之地”,靠写主旋律性的小说、电影、歌词、报道之类(其实写得很一般),加上他的老婆也就在宣传部长的身边上班,趁开“夫妻店”之便,几年下来竟成了“获奖专业户”,全国的、地方的、行业的,文学的、艺术的、影视的、新闻的,各种奖励拿了不少,老是得到宣传部长大人的嘉奖和表扬,赫然是地方的“文化名流”了。平时见了他,一副小人得志、趾高气扬的样子!

再有一个姓蒋的女的,写小说的,在当地的报社副刊工作,最近竟在全国各地不少“大型”、“著名”、“显赫”的“纯文学刊物”发表了好几个中、短篇小说,竟也成了当地的“著名作家”、“才女”。因为她长得还挺漂亮的,人家刊物的文学编辑愿意帮她;她所在单位有同事就是全国知名作家,人家也提携过她;她又在媒体工作,大家一个圈里的,也可以互相照顾得了,又能不“互相照顾”?反正现在所谓“纯文学刊物”上的那些小说,不管什么农村、城市、知识分子题材,不管什么男女老少作者写的,都是一个模式,说好也不好、说差也不差,作者说水平高也不高、说低也不低。你只要按照这个套路去写,遵循他们的要求,“克隆”出“作品”来就好了,要什么很高的才学、个性呢?可是这样以来,文学、艺术还能叫创造吗?

最后说一个水平最糟糕、人品最恶心的,姓王的,写诗的,也是我的湖南老乡,而且是“县级老乡”,在北京前后混了也总有十好几年了吧,自称是“北师大作家班”毕业的,其实就是一个“文化混混”,在老家中学都没读完,文化水平很低,才学又非常平庸,长得又丑,为人也很虚伪、自私、狭隘、龌龊。几年前,只是跑到一些大报去找湖南籍的编辑,介绍自己是湖南人,然后投给一些主旋律性的短诗,什么抗洪、香港回归、奥运、抗日、长征、乡土之类,写得很一般、很肤浅,但如今的白话诗根本就没有什么标准,他那么短短的十来行,写的又是重大的、美好的题材,似乎也有几个花哨的词藻和修辞,也不好说他写的不行。于是,他便请那些老乡们帮忙发表几首——哪怕一首也好。过几天,他见还没发表,又不断去电话催问。终于发表了,于是再寄去几首……这样下来,几年里总能发表几十、上百首“作品”,而且还是全国大报啊!但毕竟收入有限,只好靠平时与亲戚一起在小市场卖些菜混日。后来时来运转,某新报成立,他去当了个副刊的编辑、记者,收入稳定了,把原来带到北京的一个农村老家女朋友甩了,另外在京城寻了个条件更好的老婆。接着,又靠在报社工作上班、可以接触更广泛的文艺界甚至机关团体、重大活动的机会,竟写了不少主旋律性的歌词,名气更大了,钱也慢慢多了,据说还买了京城的商品房,自费出了几本诗文集子,并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呢!

类似的例子,仅据我所知的,就还有非常多。这里暂且举这几个。

你能说文学这行不容易混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