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子迟
李子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6,229
  • 关注人气:2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甘于寂寞,不甘沉默(别人评我)

(2007-04-12 22:17:12)
标签:

肖飞

杂文

相思湖

广西民族学院

作品

分类: 我评他人

甘于寂寞,不甘沉默
 ——广西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肖飞其人其文/韦绍锋


     28岁的肖飞刚刚加入了中国作家全国协会,成为广西最年轻的中国作协会员。他还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213文艺人才工程”培养对象。4年前,他光荣地成为大学老师,并加入广西区作家协会、广西区写作学会;6年前,还在读大学三年级时,他的“小鲁迅”美誉在首都各名牌高校间广为传颂,并加入湖南省作家协会;8年前,他带着数易其稿的长篇小说《回》的书稿走进名校,是大学班上高考成绩最高者(但因写作热情太高,后来以全班倒数第二名的成绩勉强拿到学位证书);16年前,刚上初三的他,处女作中篇武侠小说《十二绝招》在广西百色正式发表,他领了400元的稿费……

    我见到肖飞是在1998年,当时我还是一个大学二年级的学生。4年时间过去了,我对他的崇拜远远不止这些。记得最初相识,他每次对我谈的都是文学、报刊出版和京城院校的一些趣事。我们常常在周末之夜到南宁西郊的可利江边叫来一碟花生,两盘炒螺,数瓶啤酒,然后谈到深夜而归。

    在我最初的记忆中,肖飞的作品体裁多样,长短不一,风格各异,既有个人已经出版的专著,也有准备出版的长篇小说、长篇传记等,还有自印的各种小集子。然而更多的是分散在全国各报刊杂志中的作品,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纪实、报道、学术论文等体裁无所不包。我想可能是他的广博让他的个性显得若隐若现,缺乏自己如一的认识,但他当时才是一位24岁的大学毕业生。

    时至今日,我不由自主地数次阅读了他的新著《大学校园里的“第四只眼”》、《与爱一起成长》(前者是一本对当今大学与大学生的方方面面进行调查与反思的深度报道、综合新闻、杂文言论集,后者是一本大学生情感纪实文学作品集),才知道原来是本人认识上不够。其实他作品的中心脉络早已占据我的头脑,只不过现在才明朗起来罢了:那就是作家站在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上,放眼时代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思维风格和锐利的笔端去感应社会变化,描绘人间真情,抨击不合理的“社会存在”,维护作家的品格独立和个性完整,从而也确立了其作品能够融入社会各个阶层生活的支点,并在此支配下作家更为自如地以其智慧去观察世界,以其睿智去思索当下,以其行动去体验生活。用一句话做个概括,就是作者力主个人见解,反对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而作者也正是这么做的。

    在杂文这块领地上,肖飞的思维一览无余,锋芒毕露,颇有鲁迅的遗风。其实,他还在北京念大学时,就以“小鲁迅”的美名远播于京城各名牌学府中,为校园文学爱好者所瞩目。仅仅从他一些发表于各大报刊的杂文篇目上看,就足以让我们领略到作者的这种“风骨”,如《褫去某些评奖的“华衮”》、《车祸中没有伤人,只有死人?》、《论“雷锋塔”的重建》、《祖冲之与杰弗斯,谁更了不起?》、《新兵马俑时代》、《中国人的“暴发户”意识》、《无意识的清醒》、《建筑,凝固的音乐?》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文章大都收进了《大学校园里的“第四只眼”》当中。

    篇目是全文的“眼睛”,眼睛是“内在情感”的绝对流露。在品读这些杂文言论的时候,时时让我感到的,先是一个敏感的青年在关注着某种现象,再是一个深沉的青年在深思着某个问题,最后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为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存在”拍案而起!这就是作者在杂文中3个形象的转变!这就是肖飞带给我们的痛快淋漓的感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狂,而不失理性;伐,而不失艺术。

    为什么要写这么一本反思校园与社会的书?为什么要以“第四只眼”更深、更广、更远地扫视“遍及诸大学每个角落”,甚至看到后面,看到里面?肖飞在书的封面上写得明明白白:“清华大学已故老校长梅贻琦先生说‘学生没有坏的,坏学生都是教出来的’。只要我们好好教,学生又怎么会变坏呢?当今之世,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由功利学习向思想、能力、精神、人文学习进步,科教兴国,刻不容缓。”

    肖飞刚走出校园,在众多的职业选择当中,他把教师当成了唯一的去向。目前他还是生活在大学校园,教书育人、思考写作构成了他生活的主体。“读书、教书、写书”是他的唯一理想;“活着,思考,读书,写作”是他的座右铭。他有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还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学术论文,至今已经出版7部著作,发表300篇左右各类文章,达到200余万字。在同龄人当中,放眼全国,恐怕像他这样作品数量甚多、质量甚高,体裁、题材、风格又非常全面的人也不多见。为此,他在2000年就被广西区党委宣传部“213青年文艺人才工程”定为培养对象。

    不过他自己又谈到,他毕竟还年轻,现在还是打基础的阶段,来日方长。他现在思考、阅读、写作都非常广泛、博杂。笔者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在创作初期应当如此。但仅仅如此也是不行的。在最近一段时间整理、出版几部报告文学、深度报道、杂文言论的集子(以及即将付梓的长篇历史小说《大义觉迷录》)以后,作者打算集中精力投入到中、短篇小说与高质量杂文的写作当中。我们相信,不久的一天,作者会拿出一些更有份量的篇什来。肖飞是谦逊的,同时也是清醒的,他目前的成绩已经很大了,而他的明天更加辉煌。

    此外,我还想说几句作品之外、但并非与作品无关的话。肖飞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来到广西民族学院的4年多时间里,除了自己大量读书、写作、发稿外,他还给学校和学生做了很多工作。他曾多次参加相思湖文学社会议,亲自参加《相思湖报》的审稿编辑,并请区内外的一些名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甚至自己亲自主持了多次课外文学座谈。他参加相思湖文学评奖,是最年轻的评委。平时他经常与文学爱好者商讨、交流,并自己掏钱请他们吃饭。他马不停蹄地跑去南宁各大报刊,把经他多次修改的学生作品推荐出去发表,又自费往一些外地的关系报刊邮寄推荐。他平均每个月为学生批改的作品近百篇,并且逐字逐句修改,写下详细的评语。4年里他一共批阅学生习作5000多篇,其中有近200篇在区内外各级报刊上发表。在宣传、介绍广西民院上,他也功劳斐然。他还当过班主任,教学生写作与新闻课,为工作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时间。如果把这些用在写作上,他又不知道会写出多少优质的篇章来。

    更为重要的是,肖飞来到广西民族学院的4年时间里,所带来的新观念、新思路以及他自己卓越的个性、独特的见解一道,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笔者曾在该校学习生活了4年之久,并担任过相思湖文学社社长。笔者深知,广西民院师生在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上,是刻苦而努力的,“相思湖作家群现象”引人瞩目。但在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劣势。如果一味囿于这个狭小的圈子,不把眼光放得更广远,吸收外来的东西,而因循守旧,那么视野和见地的“横向发展”将会受到大大的阻碍。几年来肖飞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波及大量师生,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青年作家肖飞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那就是广西民族学院写作学教师、广西大学新闻系在职研究生李子迟老师。(本文发表于《南宁日报》2001年11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