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万别买交行双币卡

(2007-01-15 23:40:59)
分类: 出版信息
昨天下午刚刚从离我暂时在北京远郊的家很远的市中心的一家中国交通银行营业部赶回来,把我去年申请的所谓“太平洋双币信用卡”(卡上还注有VLSA、HSBC等外文字母,不知道具体什么意思,搞得很复杂、很神秘的)终于给取消了,总算稍微松了一口气——但还没有完全结束,据说还得等48天看看银行的答复如何;可我已经是连一分钟也不想再等了。
痛定思痛,如今写这么一篇文章,我倒不是说中国交通银行有什么问题,或者说他们的信贷政策、这个所谓的“双币卡”有什么问题;我只是觉得,根据我自己申请、使用这个“双币卡”过程中的辛酸体会,感慨像我这样的穷人真是可怜。如果说富人是在良性循环的路上走,那穷人就是在恶性循环的路上走。
我于2004年底、2005年初把在南方一所三流学校的教职狠心辞掉,回到北京从事专门的写作、创作事业。由于多年来在地方学校工作的工资很低、我爱人又基本上都没有上班(在家里帮助我),收入很是有限;好在我省吃俭用、也略有些额外的稿费来源,总算有一笔微薄的积蓄,于是在北京很远的郊区买了一套不是太大的商品房,作为暂时的工作、生活、栖息之地。但这样以来,积蓄花光了(我曾经把买房子比喻为买个金钵去乞讨),夫妻两个人又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稿费总是不稳定的),且刚刚生了个宝贝儿子很需要开支,于是经济非常紧张,如不敷出、捉襟见肘,不但已经有了很高的外债,而且老是缺钱用、老要到处找钱,压力大、情绪差。
2005年下半年,当时我急着要钱用、又一时没有进项,不免“病错乱投医”,听人说有一些公司是专门帮各银行做信贷的,据说可以马上拿到许多个银行的信用卡、取去几十万来;而且手续很简单、经办很容易,只要提供自己的住房证明、收入证明、学历证明、身份证明什么的,然后交一些手续费即可,而贷款很快就能下来。我买了一些京城的各商业或综合类报纸,其广告版上到处是此类的办理信贷信息。我倒不是说需要给办很多个银行的信用卡、需要很大一笔钱,但确实一时需要一些钱来解决目前的经济困难。于是我就找上了其中一家公司,没想到就中了“圈套”、进了“陷阱”,饮鸩止渴、剜肉补疮,上了穷人的恶性循环之路。
首先,这家公司本身就有问题。我当时按常规方式交了900元钱。对方说如果再加700元钱,就可以按加急方式,半个月甚至一个礼拜款就可以下来。我当然希望越快越好,于是又补了700元。但是等了半个多月(近3个星期),还是没有消息。打公司电话,竟然人都不见了。我找上门去,原来公司已“搬走”(还是逃跑了?),只剩下几个人“留守”,说是肯定给我报过,也许银行忙,也许我的材料不够“完美”,也说不定信用卡已经寄给我的在路上了,让我再等等。最后他们又让我再填了几份材料,说帮我再努努力,再申报几次。当时我明明知道该公司很可能是骗子(不是全骗子那也是半骗子吧),而且就在我几次去该公司办理手续时,都见不少有类似我的“穷人客户”正在向他们抱怨、反映问题。但我好在不愿意把事闹大(我天生的性格就是宁可吃小亏不吃大亏),反正是自己傻瓜上当了,那就自己吸取教训呗,办不了便办不了,以后不办就是,不过就是1600元钱嘛,我再没钱也不会因这点钱就怎么怎么样的。于是回家了,于是再平淡地等,于是也不再抱什么希望,于是……
但到了2005年底,我竟收到了来自上海的中国交通银行的一张“太平洋双币信用卡”,想必这就是那1600元钱的唯一答复了。(该行自此以后倒是不断寄来信件,内文很厚,印得也很精美,不断重复宣扬他们的那些使用方法和消费活动、优惠政策什么的,在我看来似乎什么作用也没有。我去我们小区集体信箱去取信,看到大量来自各银行的类似信件,大概也都是小区各业主们的关于银行信贷的信函吧。哎,我想,一方面这未免是浪费纸张、增加邮路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何尝不是给造纸厂、印刷厂、邮政部门增加了收入,从而刺激了生产和消费,更有利于国家的GDP总值?)我当初对它倒是没抱太大希望,只是后来有两次进城,顺便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在无人取款机上先后取了500元和2000元。当时我的想法是,1,可取数很少,并没有原来信贷代理公司说道那么高(别说9家银行可以贷到45万了,如今一家银行也贷不到5万嘛);2,有关内容非常复杂,数据及计算非常烦琐,让人头昏眼花,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东西;3,交通银行的营业部门数量非常有限,(也许正他们业务做得不好吧?这才服务网点很少。我当初在南方的学校教书时,单位发工资就是通过交行的太平洋卡;我想那正是因为他们的业务难以展开,只好与一些单位搞合作,给单位很好的优惠什么的吧?)像北京郊区的几个区县便都没有,为了这点钱,我还要长途跋涉、花上近一天时间跑趟城里,很是麻烦。4,这是我后来才知道,这个卡的信贷数额不但极少,而且催还很快,利息还非常高,可能比旧社会的“高利贷”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吧。
我先后在这个所谓的“双币卡”上取了两次钱、一共2500元后,接着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一个月……银行不断来信重复通知我现在的使用情况(满满的写了许多页,都是数据,什么用了多少、总共多少、额度多少、最低要还多少、积分多少……看得我真是头大,不知其所云)。然后,到两个月时,他们又打电话来催还款了。不巧,由于上述原因,那段时间我还真是缺这点钱(尽管数字又确实很小)。于是他们不断打电话(而且老是打我手机,要知道他们公司是在上海,而我是在北京,于是我老是得付长途费啊——本来我家里的电话座机号码也是告诉了他们的)、不但来信,甚至其中还有威胁性、起码是措辞严厉的语言或字眼。这搞得我未免既尴尬又紧张。
于是,在这种尴尬和紧张下,到第三个月我总算有点钱了,决定其他开支尚且放着,先还了这笔钱再说。一问,说至少要还2850元,乖乖,总共才取2500元,3个月利息就是385元!真黑!
我原以为还了这些钱便万事大吉了,人家再黑,但从此不理这道茬便是吧?再说,因为我上次的贷款因为迟迟才还,已经让银行方决得我的信用程度不够(不是已经威胁过多次了么),于是早已经停止了我的信用卡的取现的权利(我还特地趁去交通银行取我自己原有的一张太平洋卡中的钱时,还试过这张“双币卡”,果然是取不出钱了)。也就是说,我已经与他们完全脱离关系,“恶魔”已经脱身了吧。但谁知道这个“陷阱”还是缠着身的。因为我们小区没有为每家业主配备私人信箱;而我好久又没有、也无须与外面取得信件联系了(原来主要是报刊投稿,我现在都不搞了,主要是与出版社、图书公司合作,以写书为主,几乎不需要什么信件往来;原来的同事、领导、学生、老师等,现在也没有这些关系了,老关系也很少往来了;而许多的亲戚、朋友,包括部分曾经认识的出版社、报刊的编辑、记者,以及部分老同事、曾经的学生等,也主要是通过电话、手机、网络等联系),所以根本不去看小区的公共信箱里是否有自己的信件,直到前两天,因为是过了元旦,而我又刚从南方老家回来,猜猜也许会有个把过去的、长久的关系(主要是其中年纪比较大的、比较传统的人)会给自己来个明信片、贺年片什么的,给自己一点新年的安慰吧。于是顺道去了趟阔别几个月的公共信箱查看了一下。
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除了确实收到了一两张老朋友的明信片外,我又收到了一大堆来自交通银行的“催款单”。“恶魔”又出现了,“陷阱”还是没有脱身。因为多日未去领信,“催款单”已接连发了几个月。也许这次因钱的数额少,他们没有像上次那样不断来电话催问;而我又长期没来领信,所以才出现这个情况:我又欠了165元!最开始是欠135元,然后每个月是10元的滞纳金,整整欠了3个月,于是就成了目前这个数额。
我开始以为是也许自己去年还那个2500元时,还的2850元还不够,留下了个“尾巴”,所以才出现了今天的“后患”。但我再仔细一看,其实我当初是还够了的,2850元还多还了近5元钱。只是这个所谓的“双币卡”是有年费的,每年140元。到去年底,我没有及时去交年费,这才欠下了(140减5的)135元。我打电话去银行问,我这一年没有消费啊,怎么也要交年费?他们说,没有消费同样是要交的。(哎,银行大量的、厚厚的信件,复杂的、老长的服务电话,不但没什么用(至少对我而言),反倒许多实际问题并没有解释清楚。)另外,到事后我才想起,他们本来是在发现我的信用程度不够后,早已经停止了我的信用卡的取现的权利的,为什么还继续收我的年费呢?如果说没有消费同样要收年费是他们的制度规定,假设便是合理的;可是,这一点又该如何解释?请问交行有关人士!
于是,我要求注销这个“双币卡”。我想,这才是斩草除根、彻底摆脱“陷阱”的唯一路子。银行服务电话说,那你就去交行的北京营业部门交够这165元(他们说,那你就交170元吧),然后跟他们说办理销卡即可。于是,我再次长途跋涉去了市中心的柜台交了这170元,并办理了销卡手续。
就这样,在这个所谓的“双币卡”上,我从最初的办理信贷(1600元),到上次取钱交的利息(385元),到这次交的年费加滞纳金(170元),总共多花了2155元的冤枉钱;而且还没包括无数次的买报纸、打电话、乘车等的开支。原本想通过贷款来帮帮自己经济上的燃眉之急,反而倒增加了这么多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而且这事还没彻底完呢!听银行柜台那个长得很难看又不可爱、服务态度也极差的业务员重复、罗嗦、不耐烦的解说,我才略略明白,说不定我还得长途跋涉到一次银行,才能完全取消这个我与交行之间的“圈套”。因为,如果我这170元还没有还够欠款(本来是够的,但谁知道其中又有什么新花招),下次还要来还;如果这170元是超过了,下次还要来要多余的钱;除非刚好合适,才不用来。看她的意思,刚好合适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说,年轻多出的钱,我不要了也不行吗?她说,不行。我不知道这是她一个人的理解还是确实是银行的制度?真是头疼啊!要我再长途跋涉来银行一次,我宁可死掉算了!
哎,反正我已经还够170元钱,反正我已经办理了销卡手续,反正还只有48天的等待,那就再等够这48天吧,摆脱“陷阱”、自由的日子不远了!
这就是一个穷人为办交通银行太平洋“双币信用卡”而产生的恶性循环的详细过程。也许在富人看来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根本不值得提。其实,在富人那里,不但这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且根本不会发生。关键原因、根本原因,就在于我是个穷人,也才会产生如此的恶性循环。我通篇并没有责怪交通银行及其“双币信用卡”的意思,我还是在为自己是个穷人所产生的这一切而大为感慨、伤感。
不要用这个“双币信用卡”;如果你是个穷人的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