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水千山走遍》

(2025-04-17 09:12:55)
标签:

杂谈

三毛

万水千山

分类: 读书感觉
万水千山总是情
——读三毛的《万水千山走遍》《万水千山走遍》

     这是我读的三毛的第四本书。
本书是荷西去世后,三毛用半年的时间(1981——1982年)游历中南美洲的散记,其中,有悲伤后的舒缓,有鼓足勇气的新生,有商业性的促使,有随意性的散漫。尽管三毛说这次中南美之行的目的是“只是做一次旅行,写些所见所闻”,但读后我觉得它不仅仅是游记。
本书共20篇,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其中正文18篇,是对墨西哥、洪都拉斯、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十国以及杭州、南京、敦煌的游记,附录两篇是三毛给邓念慈神父的一封信和三毛助手米夏写的一篇文章。
开篇的《大蜥蜴之夜》是三毛初到墨西哥暂居住朋友约根家时的感受,尤其是对约根组织的“狂欢迷人之夜”,让三毛同行的年轻助手米夏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而半生漂泊的三毛却顿生逃离之意,她把这个狂欢的夜晚比喻为一只“大蜥蜴”——“在月光下,张大着四肢,半眯着眼睛,满意地将我们吞噬”,所以,三毛才会将这豪华而狂乱的迷人之夜,定性为她不齿的“大蜥蜴之夜”。接着的《街头巷尾》是三毛在墨西哥“街头巷尾”的所见所闻,大多好像是三毛直观的感受,其实是她内心认知和思想翻腾的折射。尤其是对“自杀神”的关注、探究和信仰,让我隐隐感到似乎找到了三毛自杀的原因,也可以说那时就为三毛的自杀埋下了伏笔——在游览墨西哥博物馆中,当三毛听说有自杀神时,大吃一惊,她急切的追问导游:古时的自杀神到底司什么职位?是给人特许去自杀,还是接纳自杀的人,还是叫人去自杀?导游答不出来。游览结束后,三毛又去了一次墨西哥“国家人类学博物馆”,专门研究了自杀神,她发觉自杀神在图画里就是吊在一棵树上;她感到世上无论哪一种宗教都不允许人自杀,而只有在墨西哥有这样一个书上都不曾提到过的小神。最后,三毛认定,自杀是宗教对人类的最大尊重和意志自由,是非常有趣而别具意义的。可能就是这种偏颇而自信的认知,让她以自杀的方式走向了她人生的终点,有点可惜,更有点悲悯。
洪都拉斯是三毛中南美之行的第三站,它留给三毛的印象是——这是一个哀愁的国家、贫穷的国家、落后的国家,因为脏、乱、差占居了主导,所以三毛把它定义为是一个“青鸟不到的地方”。唯有玛雅人著名的“哥庞废墟”和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给三毛的洪都拉斯之旅,带来一丝慰藉。与洪都拉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素有“中美洲的花园”之称的哥斯达黎加,它和平、安宁、温馨,尤其是一句“教师多于军队”的简介,呈现了哥斯达黎加的文明程度和中立状态,难怪会被人认为是中美洲的瑞士,而令三毛悲伤和唏嘘的是,1890年在修建哥斯达黎加的铁路时,中国苦力为此付出了四千人的生命代价,由此可见,我们的先祖走向世界的久远和艰辛。
巴拿马是一个美国化了的国家,它的自由和繁荣完全源自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巴拿马运河,当然也离不开美国对它的占有和利用。三毛的巴拿马之旅主要记述了她与十年前远嫁于此的“美妮表妹”的“家族团聚”,其中有亲情的横溢四射,也有中国人在巴拿马创业的艰难和成效,正如三毛所言:“巴拿马因为这些中国人,使我临行流泪,这沉重的脚踪,竟都是爱的负荷”。
三毛笔下的哥伦比亚是“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地方”,主要表现在随时随地的抢劫和被抢劫,以及由此衍生的警察可以随时随地的粗暴抓人,而这个“强盗国家”在“蒙色拉”山顶却有一座可以治愈行走不便的教堂,虽然令三毛膜拜和向往,但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徒劳。
三毛将她的厄瓜多尔之行人为的分为“前世”和“今生”两部分,在“前世”中,她以小说的笔法描写了16世纪初叶,一位南美印第安女子——“药师的孙女”坎坷而平凡的一生,从中我们以一窥那个时代印第安人的生活常态;而“今生”是三毛在“银湖之滨”——一片没有被污染的纯净土地,与“纯血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了七天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是一片与三毛内心契合且相容的乐园,也是三毛憧憬和向往的归宿,但由于身世和地域的局限,三毛只能一声叹息:“一生只能进来一次,然后永远等待来世,今生是不再回来了。”
三毛把秘鲁之行命名为“雨原”,是因为三毛在行走秘鲁期间,大雨一直下个不停,尤其是三毛在从玛丘毕丘返回古斯各途中,历经了因下雨水涨淹没了铁路,火车不能通行的尴尬,还有随后汽车来接人却不让零散游客上车的窘境,其中,有命悬一线的危险,有死里逃生的侥幸,这是三毛中南美之旅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次遭遇,当然有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但更多的是人性的丑陋和险恶。
玻利维亚是三毛心中的“百合花”,因为它带给了三毛温馨的爱和温暖的情,五光十色的“女巫市场”不是迷信,而是“一份珍贵的民俗和神话”;翩跹袅娜的“欧鲁鲁魔鬼舞”潜藏着诸多的中国元素;“沙嗲娘”是一种风味独特的烤饺子;“打水仗”是拉巴斯人给你的好运气,所以,三毛把拉巴斯称作是“和平之城”,犹似一朵盛开在高原上的百合,芳香迷人。在玻利维亚最为显现的是,三毛从“欧鲁鲁的魔鬼舞”中,考证到中国人比西班牙人要先到南美洲,其原因是:一是玻利维亚的魔鬼太太们叫china,与“中国女人”同音;二是魔鬼舞的魔鬼装扮极尽相似中国的狮面,披肩上绣龙绣凤,胸前匍匐着一只麒麟;三是在欧鲁鲁城郊外的一片湖水旁,仍然住着一群有着中国脸谱的居民,在他们的语言中,依然带着与中国话相似的字眼。
三毛笔下的“智利五日纪行”非常简单,甚至透着几分生疏,没有此前几个国家的兴趣盎然和意犹未尽,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智利人的冷漠和傲慢,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当地华人对她的热情和诚恳,前者令三毛沮丧而愤怒,后者让三毛温暖而亲切,似乎这就是人生,苦乐相伴,爱恨同生。
“阿根廷纪行”是三毛中南美之行的最后一站,也是她机缘巧合的一次情缘。在辽阔晴朗的阿根廷草原上,三毛与爱慕她的“情人”偶遇相识,一番互诉衷肠的情爱,一段缠绵悱恻的情愫,一场不期而遇的情缘。不知是三毛梦幻的臆想,还是昙花一现的现实,在我看来,有点小说似的杜撰,又有点散文似的随意,貌似闲散不羁的一笔,却蕴含着独具匠心的深情。
最后的三篇是三毛在大陆行走的记忆,有对故乡杭州的“悲欢交织录”,又有对古都金陵的“旧欢新怨”,特别是在“敦煌记”中,三毛通过对莫高窟的心灵感应,对“夜半逾城”的非分之想,揭示了莫高窟的真谛——“人类对于苍天谦卑的祈福、许愿和感恩”,这让我感到惊世骇俗,振聋发聩,似乎暗含着她对莫高窟的苦苦追寻和孜孜以求,可能也是她心灵的栖息地。
可以说,“万水千山走遍”是三毛对世界的向往,对生活的祈愿,是她个性展示,是她不屈的精神,尽管我们知道谁都不可能走遍万水千山,但我们又有几人会像三毛一样对万水千山充满深情!
                       《万水千山走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破-地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