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果尔达》

标签:
杂谈果尔达铁娘子海伦米伦 |
分类: 影视片花 |
以色列铁娘子
看完本片,方知果尔达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的女总理,她果敢、强硬、睿智,特别是其在任期间的铁血手段和强悍形象,的确可称为是“以色列铁娘子”。
本片截取了果尔达时任以色列总理时的一个横截面——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前后的二十多天,以纪录片的形式,以果尔达的视角,真实再现了当时已经75岁高龄且身患癌症需要定时化疗的果尔达,作为一国之主,面对突如其来的第四次中东战争果断、勇敢、强势的应对过程。其中,最为核心的是,以色列在战争初期被动的局面下,果尔达深谋远虑,不畏强暴,断然决策出兵突入苏伊士运河,包围了埃及的第三军团,截断了他们的供给,使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主导地位,迫使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不得不与她进行“友好谈判”,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必须承认以色列是一个主权国家。在这场战争中,果尔达也让她的军队和人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一度被国人责难和非议,以至在战后她曾接受了以色列国家调查委员会的审查,审查的结果是,她在战争中无任何不当行为。这更加凸显了果尔达作为世界政坛为数不多的女性政治家的高大形象。
无可厚非,本片的主线是“赎罪日战争”,但影片并没有正面重现战争场景,而是通过果尔达的表情、神态、举止等将战争的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果尔达每一次身体的反应和变化,都是战争的真实写照,由此,灰白散乱的头发传递着战争的无序,宽大臃肿的身躯显示着战争的沉重,踯躅蹒跚的走姿展现着战争的孤寂,还有那不离手的烟卷,燃烧的是焦虑和冥思,不断吐出的烟圈,犹似爆炸后升起的蘑菇云,佝偻颤抖的背影,似乎承载着巨大的压力,就连烟雾笼罩的作战室也都好像是硝烟弥漫的战场......
本片最有趣的一幕是,美国国务卿与果尔达的一场会谈,当基辛格试图说服果尔达不要完全依赖美国的援助时,郑重其事的说:“别忘了,我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是外交部长,最后是犹太人。”果尔达则风趣而幽默的答道:“在以色列,我们是从右往左来读的。”这足见果尔达的机智、灵动和不失礼节,也是对美国援助以色列的犀利敦促。
本片最让我难忘的是果尔达对基辛格说的一句话:“俄罗斯人就是这样,他们给世界带来的只有痛苦,”“还有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每一页都是痛苦。”这既是对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罪恶的评价,也是对俄罗斯给这个世界带来诸多灾难的例证,由此可见,果尔达的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和真知灼见。
本片最让我叹服的是果尔达的饰演者海伦-米伦,这位年逾古稀的“女王”再次用精湛的演技重现了“以色列铁娘子”的传奇,片中有果尔达纪录片的影像插入,其真实的形象与海伦-米伦饰演的形象几乎难辨真假,虽然本片曾被提名为第96届奥斯卡奖的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但我觉得奥斯卡还欠海伦米伦一座最佳女主角奖。
毫无疑问,果尔达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她在她的国家面临毁灭的危急时刻,毫无畏惧,大胆决策,力挽狂澜,捍卫了以色列的主权,她既是“以色列铁娘子”,也是世界和平的使者,值得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