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卫延安》
标签:
杂谈杜鹏程保卫延安十七年文学 |
分类: 读书感觉 |
现代战争小说的里程碑
——读杜鹏程的小说《保卫延安》(新中国十七年文学之一)
我在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展开阅读时,之所以要首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因为:(一)杜鹏程对我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初中语文课本的那篇《夜走灵官峡》让杜鹏程这个名字始终铭刻在我的记忆中;(二)杜鹏程对我有近乎老乡的情缘,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驰骋于渭北大地时,在位于韩城附近的公路旁,看到立有“杜鹏程故居”的指示碑,方知杜是韩城人,即刻萌生出乡情的亲近感,后曾专程到韩城市郊外的象山公园拜谒了杜鹏程墓;(三)杜鹏程对我有爱屋及乌的情愫,陈忠实和路遥是我敬仰和崇拜的两位当代作家,他俩与其说是杜鹏程的同事,不如说是杜鹏程的学生更为准确,因为他俩的文学创作都深受杜鹏程的影响,甚至有的段落或章节就是对杜鹏程作品的模仿,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开头和《保卫延安》的开头如出一辙。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创作于1949年冬,至1953年底完成,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他九易其稿,反复增删了数百次,直至1954年初,其方才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之一,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这次读的版本是1996年5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它是杜鹏程在1987年12月重新修订后的版本。
本书分为五部分:(一)朱育莲绘制的陕北地图;(二)代序:冯雪峰在1954年7月18日写的《论“保卫延安”》;(三)正文;(四)作者在1958年9月写的“后记”;(五)作者在1979年1月写的“重印后记”。
本书的历史背景:1947年3月初,国民党以数十万的兵力对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根据地——延安地区发动了疯狂的进攻,人民解放军和陕甘宁边边区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主动放弃延安,转战陕北,与国民党展开了长达一年多的周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阶段。
本书的主要内容:作者以我人民解放军主力纵队的一个英雄连为主体,详细叙写了这支英雄连参加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战役的战斗场面和战斗经过,着力塑造了周大勇、 王老虎、孙全厚、宁全山、李诚等英雄群像,展现了1947年西北战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浴血奋战,“保卫延安”的过程。
本书的鲜明特色:(一)第一次全景式的描述了1947年陕北战场——“保卫延安”的过程,真实反映了在国共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的壮举,它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二)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了我军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虽然对彭德怀的叙写着墨不多,甚至有些青涩和模糊,但却将元帅与士兵的不同特点和谐的融为一体,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三)在本书中作者同时塑造了敌我双方的人物形象,尤其是成功塑造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群像——从高级将领到中层领导,再到普通士兵,这样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英雄形象,极大的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人物的画廊。
本书的阅读感受:(一)本书给我最为强烈的是真实感,仿佛是引导着我们目击了,体验了,甚至参与了那场具有转折性的“延安保卫战”,可以说,这样特有而深刻的体验完全是作者特有的身份——战地记者所致。(二)本书的框架结构没有层次感,纵线和横线的叙事同时推进,好似一本随手拈来的流水账,整体给人以碎片化的无序之感,难以捕捉到一场完整的战役和一个有力的故事;(三)本书叙写的人物过多,且时而写此,时而写彼,既来的突然,又去的倏然,因为未能塑造出主要人物或中心人物,所以,让人感到故事散乱,情节脱节,没有核心。
前一篇:潇湘之行(十三)张家界之天门山
后一篇:《炸裂白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