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之行》(四)

标签:
杂谈西递古村 |
分类: 旅游杂记 |
中午时分,我们从宏村出来,向正南的方向行约二十公里,就抵达了与宏村齐名的皖南另一古村落——西递。
西递本叫西溪,因村中前边溪、后边溪、社屋溪三条溪水由东向西流而得名,清朝道光年间,又因村西三里处设有徽州府专门递送邮件的“铺递所”而改称为西递。
西递的检票口是一座飞檐翘角的仿古式回廊大门,这座大门最为醒目的是它正中悬挂的黑底绿字的“西递”匾额。穿过大门就是一小广场,在广场的南边是一汪水光潋滟的湖泊,名为“明经湖”,在其岸边横卧着一块太湖石,上面镌刻着金灿灿的五A和“国家级旅游景区”,这可能是西递最引以为豪的标志。在广场的北边则是西递的入口,跨过一座小桥就可看到左侧有一雕刻着“七贤祠”的徽式门楼,这座祠堂原来奉祀着宋元时期西递胡氏的七位名家,后来因多种原因被毁,现仅存门楼。

沿着黑色花岗岩石铺就的甬道继续向东前行,就可看到一座巍峨矗立的牌坊,它就是西递标志性的建筑——胡文光刺史牌坊,俗称“西递牌楼”。胡文光是西递村胡氏十八世祖,在明朝嘉靖年间曾先后任江西万载知县、山东胶州刺史、湖北荆州王府长史等职,因其在为官的三十二年中,政绩卓著,广获赞誉,因此,在明朝万历六年(1578年),经过明神宗的恩准,在他的家乡即西递村建立了这座牌坊,以昭示后人,光宗耀祖。这座牌坊全部用大理石砌成,为三间四柱五楼的单体结构,正面坊额为“胶州刺史”,背面坊额为“荆藩首相”,这八个字是对胡文光一生高光时刻的高度概括,整座牌坊有顶有檐,精雕细琢,层次分明,是我国石筑单体牌坊中的瑰宝。
西递村呈船型,东西狭长,主要景点都分布在村中主巷道的两侧或两侧旁的小巷里。顺着青石铺就的主巷道前行,首先看到的是位于主巷道南侧的“旷古斋”,它是一座私家宅院,由庭院、花园和多间房屋构成。厅堂正中的木板墙上悬挂着隶书的“旷古斋”牌匾,其下有两幅对联,一幅是传家经世之理:“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一幅是为人处世之道:“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厅堂前摆放的西递村全景大沙盘,形象地再现了古村落的整体布局和山川地貌。
继续前行就是位于横路街街口的“瑞玉庭”,它是徽商胡时虎的住宅,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瑞玉庭”为三间二楼结构,从上向下看,好似一个商字形状,当人从下面穿过时就与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商”字,寓含着“人人经商”之意,这是徽派民居厅堂的一个特例。
距离“瑞玉庭”不远,就是位于横路街中段的桃李园,它是西递现存较完整的私塾旧址,是清朝咸丰年间西递村的秀才胡允明所建,由正屋和庭院组成,为三进二楼结构。前厅正中挂着一幅别致的对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厚,而且十四个字均为走之旁,颇为雅致。从桃李园前厅进入后厅,要经过一道石库门,门楣上镌刻着“桃花源人家”,这可能就是西递村这一雅称的来源。后厅的中堂悬挂着一个硕大的“寿”字,其两侧是标准的寿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后厅的两侧竖立着十二块雕花木板,上面依次镶嵌着西递风景图和漆雕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整个桃李园给人的印象是不以奢华气派见长,而以小巧雅致取胜。
桃李园的斜对面就是西园,为西递胡氏二十五世祖、曾任河南开封知府的胡文照故居,建于清朝道光四年(1824年)。西园是一座园林式的庭院民居,东西长,南北短,园内北边是一字排开的三幢二层住宅,南边是一个长方形的庭院,庭院被漏窗、门洞分为前、中、后三部分,使整个庭院处于“界与未界,隔与未隔”之间,这种不让人一览无余的设计,让本来狭长的庭院显得景观多重,幽深雅静。西园最引人瞩目的是,在前院鱼池的石台上,摆放着一块镌刻着“西递”的石碑,据说它是西递早年安放在村口的村碑,不知何因现在放置在这里。

距离西园不远就是与西园对应的东园,它是胡文照的父亲胡尚焘的居所,建于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由凉厅、正厅和前厅构成,其大门不大,门额呈画轴状,上书着绿色的“东园”二字,门额上方有一扇形漏窗,与左首屋墙上秋叶形成的漏窗相呼应,寓意为“抬头行善,落叶归根”。凉厅既是主人的书房,也是进行私塾教育的场所,所以,其左右两个厢房门的装饰颇为有趣,左边为“五蝠捧寿”,意在期盼“五福临门”,右边是冰炸裂状的图案,寓意着“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从东园再向东就是“惇仁堂”,它是徽商泰斗,西递胡氏二十四世祖胡贯三之父胡应海晚年居住的地方,建于康熙年间,中间的厅堂十分敞亮,别具一格的是在厅堂的两侧各有两间卧室相通,俗称“联珠房”,厅堂下首有一大天井,为“母”天井,两侧的厢房也有一个类似天窗的小天井,为“子”天井,这在西递村的古民居中是非常罕见的。
出惇仁堂,跨过前边溪,向东就是胡氏宗祠——敬爱堂。敬爱堂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后因火灾被毁,重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跨过古朴肃穆,悬挂着白底黑字“胡氏宗祠”匾额的门楼,就是一大天井,只见在迎面的中门上方高悬着“敬爱堂”的牌匾,其左右两侧的板壁上分别书写着“节”,“孝”和“忠”“廉”四个大字,穿过中门就是祭祀大厅,在厅堂的正中悬挂着两幅画像,为西递胡氏的先祖,画像的上方是一“百代蒸尝”的匾额,据说其取自《红楼梦》三十五回中的“百代仰蒸尝之盛”,意为世世代代不忘祖宗恩典。画像的两侧书写着大大的“明”“经”二字,意在告诉胡氏后人莫忘根本。
在敬爱堂北边的一条小巷里,坐落着清朝道光年间收藏家胡积堂的故居——“履福堂”,从“履福堂”向东不远就是胡贯三的长子胡尚熷的故居——“膺福堂”,这两所故居都是独门独户的厅堂院落,建筑风格相似,所以匆匆略过。
从膺福堂回转,过前边溪就是“大夫第”,它是清朝康熙年间开封知府胡文熙的家。“大夫第”最为壮观的就是“绣楼”,即胡文熙家的观景台,它为楼阁式建筑,底层拱门上方嵌有主人篆书的“作退一步想”门额,与其相呼应的是其观景台的墙基比正屋的确后退了有二尺余。观景台的二楼小巧玲珑,造型别致,檐下悬有两块匾额,一为“山市”,一为“桃花源里人家”,这可能也是对西递古村落的最好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