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之行》(三)

标签:
杂谈宏村水圳 |
分类: 旅游杂记 |
8月14日早7时,我们从三河古镇出发,前往黄山脚下素有“中国画里乡村”之称的宏村。大约经过三小时的车程,就抵达了群山环绕,绿茵相拥,水流不息的徽派民居代表、国家5A级景区——宏村。
据资料显示,宏村从空中俯瞰酷似牛型,村西巍峨耸立的雷岗山为牛首,村口两棵挺拔的古树为牛角,村中一百四十余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民居为牛躯,从村西北一溪引水绕屋过户,九曲十弯的水圳为牛肠,位居于村中央人工挖掘的池塘——“月沼”为牛胃,而溪水在绕过全村后最后注入村南的南湖被称为是牛肚,并将横跨在环村溪水上的四村桥梁称为是牛腿,由此形成了一幅“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牛身,桥为腿”的图画。
从停车场穿过一条百余米的商业街,右拐就是宏村的入口,入口的检票处是一座飞檐翘脚,古色古香的门楼,其正中悬挂着鎏金的“宏村”匾额,其下直立的四根廊柱上挂着两幅对联,一幅是对宏村兴旺发达原因的客观揭示:“千年古村逢国运,万世基业承祖德”,一幅是对宏村主要景点的诗意描绘:“水圳涌动千秋韵,月沼映出万户春”。

走出检票口不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泓碧波荡漾的湖水和一条跨越其间的石拱桥,这就是宏村的第一景点南湖。据说南湖是仿西湖平湖秋月的式样而建,湖状呈弓形,四周砌石立岸,一边是微风吹拂的柳树,一边是接天连结的荷叶,中间横跨着一座石拱桥。远望是依水而建的徽派民居,白墙青瓦,独门立户,携手相连,近看是一排排专注写生的学生,在画板上用多色的油彩描画着南湖的景色。遥望水平如镜,波澜不惊的南湖,只见浮光倒影,水天一色,远峰近宅,跌落湖中,尤其显得幽深、雅静、清新、明丽。跨越南湖的石拱桥,名为“画桥”,以当年周润发在《卧虎藏龙》开篇中牵着白马走过而闻名,这也是进入宏村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随着人流小心翼翼的跨过“画桥”就进入了宏村。

宏村的巷道也像三河古镇的街道一样,蜿蜒曲折,狭窄逼仄,皆以青石铺路,所不同的是在宏村巷道的一侧有一股清澈的溪水在潺潺流动,这就是环绕全村长达1200余米的水圳,它为这个古老而沧桑的小村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沿途的水圳上,我们不时的可以看到有多个横盖于其上的脚踏石,又称谦让石,其作用一是供人们避让车马之行,二是使人们在取水、洗涤时比较便利。据说,汪氏祖先早已立下规矩,水圳里的水,每天八点之前为饮用之水,八点之后方可用于洗涤。

沿着弯弯曲曲的水圳逆流而行,很快就到达了村中央——一汪状如半月的池塘,即月沼。宏村人之所以把池塘建成半月形,体现的理念是——“长盈必亏,半亏有盈”。月沼平滑如镜,碧波荡漾,四周也是由青石砌就,岸边颇具徽派特色的建筑,有序林立,给人以古朴幽静之感。据悉,在明朝永乐年间,宏村人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天然泉水,春夏秋冬涌流不息,他便聘请风水先生和族内高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制订蓝图和规划了宏村牛形水系,引溪水绕村过户形成水圳,并把水引到村中心的天然泉水处,建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月沼,这一绝妙的“自来水”对宏村人来说一直起着饮用和防火的作用。

在月沼北岸的正中矗立着一座祠堂,它就是与月沼同时期建立的汪氏宗祠,也叫乐叙堂,它是汪氏家族开会、祭祖、议事、举办庆典的场所。汪氏宗祠的门楼厅依水而立,古色古香,高大气派,大门上方高悬着醒目的“汪氏宗祠”金字牌匾,其下的四根柱子上挂着两幅对联,一幅是对汪氏家族历史的褒扬:“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一幅是对宏村独特水系的赞美:“水绕宏村一渠碧玉千家分,花拥南湖两岸浓华万树发”。跨过门楼厅,走进不大的前院,就可看到一座飞檐翘角,精雕细刻的三层徽式门楼,其华美的装饰和门楣上镌刻着朱红色的“恩荣”二字,显示着这个家族曾经的辉煌。走进门来,迎面是一面木质雕花的屏风,正面是《思齐公乐叙堂记略》——记录了宏村七十六世祖汪思齐邀请县尹黄讳彪为汪氏宗祠起名的过程,背面是楷体的《朱熹家训》。绕过屏风便是宽敞豪华的主厅,其正中悬挂着是白底黑字的“乐叙堂”匾额,其匾下是汪氏先祖的画像,分外醒目的是其两侧四根廊柱上的两幅鎏金对联,昭示着汪氏宗祠的宗旨,一是做人的法则:“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为善以恒勿小而不为”;二是怎样去做人:“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再往后走就是摆放汪氏家族牌位的享堂,其两侧的对联:“两条正路日读日耕,二字箴言惟勤惟俭”,发人深省,可谓至理名言。
从乐叙堂出来向西行不多远就是比乐叙堂小了许多的敬修堂,它可能是宏村一户富裕人家的居所,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典型的徽派建筑,庭院里建有鱼池、花坛,靠墙边的两株百年牡丹,虽然已经凋谢,但难掩其中的富贵,主厅内古朴奢华,家具精美,字画盈壁,浸透着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

出了敬修堂沿着弯曲的巷道继续向北,就到了宏村最大的私宅,享有“民间故宫”之称的承志堂。承志堂是江南大盐商汪定贵的住宅,始建于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据说建筑它花了六十万两白银和一百两黄金。承志堂的大门不大,呈八字开,门楼为徽式做派,与普通人家不同的是,门前蹲卧着两尊精致的抱鼓石。走进大门右拐是一排宽敞的长廊,这是主人当年上轿、下轿和停轿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停车场。顺着长廊向前就是管家住的地方,管家享受的是一室一厅的待遇,在管家住宿的旁边是一排供人们休息的“美人靠”,在“美人靠”的下方建有一方鱼塘,它与外面的水圳相连,起着活水养鱼的作用。在鱼池上方的墙上,镶嵌着一幅石雕,上面雕刻着喜鹊和梅花,寓意着喜上眉梢。管家房的对面就是保镖房,穿过保镖房就是承志堂的正厅,这里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真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只见在正厅的正中央悬挂着一块黄底黑字的“承志堂”牌匾,其下是一幅山水画,其两侧是两幅对联,一幅是主人的处世之道:“淡泊明志,清白传世”,一幅是对后人的勉励:“敦孝弟此乐何极,嚼诗书其味无穷”,在正厅四周的柱子上挂有多幅对联,其中有一幅红底黑字的对联颇有哲理:“惜衣惜食非如惜财缘惜福,求名求利但须求己莫求人”。从正厅旁边的一仄小门穿过就是一个小版的正厅,它就是偏厅,是主人接待亲戚的地方,从偏厅沿着狭窄的过道向前就是主人抽大烟的地方,这里陈设着烟塌、烟桌等,因为抽大烟是吞一口吐一口,所以主人把这个地方命名为“吞云轩”,与“吞云轩”相连的是“排山阁”,它是主人打麻将的场所,可能是在打麻将推牌时稀里哗啦的缘故,似有排山倒海之势,所以,主人把它命名为“排山阁”。从“排山阁”出来向右,也就是在正厅的后面,就是后厅,它是主人父母居住的地方,与前面正厅的摆设大同小异,其堂前的两幅对联仿佛是长者对晚辈的教诲,一幅是:“善为玉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一幅是:“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后厅最引人注目的是堂前横梁上的一幅木雕,名为“郭子仪上寿图”,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走出“承志堂”,我才意会到其命名为“承志堂”的寓意是:“齑粥余风宜承先志,诗书世业重冀后人”。
出了“承志堂”向南行不远就是宏村的村口,其鲜明的标志就是,枝叶繁茂,高耸云端的两棵参天古树,这两棵树都有约五百年的树龄,被誉为是宏村的风水树。南边的一棵是银杏树,宏村老人离世后,寿棺要绕树三圈,寓意为高福高寿,子孙满堂;北边的一棵是红杨树,宏村人办喜事时,新娘的花轿必须要绕树一周,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齐天。

沿着南湖岸边的鹅卵石甬道继续前行,就是坐落在南湖岸边的南湖书院。南湖书院原为明末时期宏村人所建的六所私塾,当时叫“倚湖六院”,是汪氏家族子弟受教育的场所,清朝嘉庆年间,六所私塾合并重建,更名为“以文家塾”。依水而建的南湖书院的门楼外围是一圈木栅栏,古朴高大的门檐下悬挂着蓝底金字的“南湖书院”牌匾,紧随其后的门楣上是白底黑字的“以文家塾”的匾额,一进门就是“志道堂”,是先生讲课的地方,颇具“漫岩竹露裁唐句,细嚼梅花读汉书”书卷气息,接着是“文昌阁”,是供奉教育祖师孔子的地方,正中的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再向左是“启蒙阁”,是幼童启蒙学习的地方,其后还有会文阁、望湖楼等。南湖书院从建国以来一直是宏村小学的校址,直到1991年方被迁走。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1190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因其始建者有先建水系而后依水系再建村的前瞻,所以使宏村家家户户都与水道相连,汩汩清泉皆从门前流过,整个村庄流溢着水的灵动,反射着水的清明,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这可能也是宏村之所以颇有魅力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