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劳燕》

标签:
杂谈张翎劳燕分飞 |
分类: 读书感觉 |
劳燕分飞
——读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
《劳燕》的作者张翎是旅加的华裔女作家,以前我曾读过她的小说《金山》、《阵痛》、《邮购新娘》等,还为前两本写过书评,收录在我的《读书感觉》中。
张翎给我的感觉是长于写史实类+女性类的小说,如,《金山》就是对华工在美国落基山脉淘金史实的记述,再如,《阵痛》就是折射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生命的韧性,这本《劳燕》张翎将其定性为是战争题材的类型,但在我看来,它只是以战争为背景——具体来说就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在月湖的中美特种技术训练合作所为背景,貌似演绎了在抗战时期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传奇经历和情感纠葛,其实呈现的是一位乡村女性在战乱中,被侮辱、被伤害、被欺凌后成长和蜕变的过程,这样看来,她还是没有突破史实+女性的窠臼。
或许是为了求新求变,或许是为了颠覆传统,本书张翎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写作形式,本书首先设定的是,七十年后,三个化为鬼魂的男人——中国战士刘兆虎、美国牧师比利和美国一级军械师伊恩,恪守着当年在抗战胜利日时的约定,一同相聚于他们共同生活并在此结下深厚友谊的浙江南部的一个小山村——月湖,即曾经的中美特种技术训练合作所,然后,张翎在每一章节都以这三个人自述的方式来追忆那一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好像是畅所欲言,无所顾忌的回想,其实都是在指向一个人——刘兆虎的阿燕,牧师比利的斯塔拉和伊恩的温德。这样独立成章,各自为主的写法,让人在初读时,如坠雾里,难明其意,接着在读中稍有意会时,又感到时间次序模糊,人物事件混乱,常常使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直到全部读完,反复缕析后,方才窥见其中的梗概:1941年,美国海军中国事务团在浙江南部一个叫月湖的小山村建立了中美特种技术训练所,旨在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三个来自不同地域的男人——中国学员刘兆虎,美国牧师比利,美国一级军械师伊恩机缘巧合的相聚于此,同时他们与一个因遭受日寇强暴而逃离家乡,流落到此的少女姚归燕先生发了缠绵悱恻的情缘。刘兆虎是她的初恋,是她名存实亡的丈夫,是她拼命救助的爱人,也是她不堪回首的过去;牧师比利是她的恩人,不但救了她的命,而且救了她的心,在教给她医术的同时还谋划着她的未来;伊恩是她的情人,是穿越过去,无视未来,而拥有她当下的那个人,所以,他们有了爱的结晶,他是阿美的父亲。对这三个男人来说,她是他们生命旅程中的一个交汇点,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阶段进入到她的生活里,都把她带到了希望的山巅,而又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她,所以,与其说姚归燕有三个名字,不如说她有三重身份,在被传统观念束缚的刘兆虎眼中,她是那个青梅竹马,纯朴善良的阿燕;在救死扶伤的牧师比利眼中,她是温暖和照亮他生活的小星星——斯塔拉;在精明强悍的军械师伊恩眼中,她是充满着青春活力的风——温德。
毋庸讳言,本书当属战争题材,但书中正面描写战场的仅有一次,即美国教官伊恩率领中美特种技术训练合作所第八训练营的十六名战士偷袭日军军需库的场景。在这场战役中,令我感慨的是军犬幽灵和战士鼻涕虫的牺牲,前者为了拯救主人伊恩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堪比“忠犬八公”,后者为了掩护战友们的撤离,勇敢的把敌人引向自己而壮烈牺牲。特别令我动容的一幕是,当把鼻涕虫身首分离的遗体运回后,不计前嫌或者是深明大义的姚归燕“小心翼翼的捧起那颗已经和身子分了家的头颅,安放在自己的腿窝里”,“在漫长的犹豫和决绝之间,终于把那具支离破碎的尸身缝成了一个整体”。这或许就是张翎“谨以此书献给那些纪念碑上不曾记载的名字”的意义,其中应该有以死报国的鼻涕虫,有以爱卫国的姚归燕,有屡遭劫难的刘兆虎,有技艺精湛的军械师伊恩,有可与诺尔曼-白求恩齐名的美国牧师比利,有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军犬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