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之行》(二)

标签:
杂谈三河古镇五a景区 |
分类: 旅游杂记 |
下午五时许,我们从李鸿章故居出来,就按照计划驱车直奔位于合肥市西南的三河古镇。
三河古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交汇而得名,位于巢湖西岸,约有2500多年的历史,与周庄古镇、乌镇古镇、南浔古镇并称为“江南四大古镇”,素有“春秋古镇,皖中水乡”的美誉,是合肥市唯一的5A级景区,这可能也是我们选择夜访三河古镇的原因。
经过大约一小时的车程,我们就顺利的抵达了事先在网上预定的,位于三河古镇内的时光主题客栈,店主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但也告知我们一个不好的消息,三河古镇正在维修改造中,穿镇而过的小南河河水已被抽干,正在清理淤泥。这让我们计划乘船夜游古镇的预想化为了泡影。
放下行李,稍作修整,我们就拿着店主提供的“三河古镇导览图”,走进夜色朦胧的古镇中。

由于时光主题客栈在三河古镇的最南端,所以,我们自南向北的游走有点逆行的味道。一出门就是朴素无华的二龙桥,跨过桥,右边是一座具有现代气息的二龙街牌坊,左边是一段风雨飘摇,历经沧桑的古城墙,这就是当年太平天国的将士们在三河镇修筑的城墙遗迹。再往前行约五十米,右手侧有一巨大的影壁,上书着金灿灿的“三河大战风云馆”,其字迹略小的副标题是“太平军三河驻军遗址”,在其右侧有一黑漆的小门,门上悬挂着“英王府”的匾额。原来这里就是当年太平军“三河大捷”的主战场,昔日运筹帷幄的英王府而今已被设立为纪念“三河大捷”的“三河大战风云馆”。据记载,清咸丰1858年8月11日,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和捻军将领张洛行联合与曾国藩的湘军在三河展开激战,结果太平军大获全胜,全歼湘军六千余人,湘军首领李续宾、曾国华也葬身于此,这场战役在历史上被称为“三河大捷”。

我们略过“三河大战风云馆”继续向北,穿过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的大南门,就进入了狭窄逼仄,商业气息浓郁的三河古街。三河古街的地面由方形青石铺就,虽然坑洼坑洼,高低不平,但其油亮光滑,如镜可鉴,其黑晶的质感,给人以时光久远,历经风霜的沧桑。两边古色古香,鳞次栉比的商铺多为徽派建筑,以傲然直立的马头墙和翩然欲翔的飞檐为标志。沿着蜿蜒崎岖的巷道行走约二百米就到了尽头,因为灯光暗淡,视线不清,努力辨别才看到尽头是一座桥,名为仙归桥,其侧有一亭,名为天然亭,亭内的墙壁上刻写着明清时期三河人的一首民谣——《十大舍不得》,我们用手机的手电筒照着,只能依稀看到上面的寥寥字迹,不能连篇一读,所以,只好悻悻作罢。

因为夜色黯然,再加之地形不熟,我们不敢贸然前行,只好原路返回,走到半巷,按照指示牌拐到了“一人巷”。“一人巷”是三河古镇最古老、最悠久、最著名的深巷,两边高耸的砖墙把巷道逼迫的非常狭窄,仅可供一人通过,穿行其间犹似进入隧道一般。
穿过“一人巷”,眼前灯火辉煌,一片开朗,原来是来到了小南河边,尽管河水已近枯竭,但在矗立其旁的望月阁灯光的照射下,依然能看到那粼粼的波光和荡漾的涟漪,向前走不多远就是附着在望月阁下的望月桥,此桥为石拱桥,扶栏拾级而上,望月阁就到眼前,此阁为方形,有七层高,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蔚为壮观雄伟壮观,再加上各层朱红的廊柱,飞舞的红灯笼,给人以喜庆和谐之感,因现在阁楼内展出着很多民间艺术珍品,所以,此阁又被称为是国粹楼。

从望月阁向南一拐不远就是三县桥,三县桥是一座三孔的石砌桥,因连接着肥西、舒城和庐江三县而得名,有“一桥跨两岸,鸡啼鸣三县”的赞誉。三县桥桥面不宽,但非常光滑,桥坡平缓,走在其上如履平地一般。据说此桥建于1926年,由蛋清、糯米和石灰粘连而成,距今约有七十年的历史,已成为三河古镇的象征。
跨过三县桥向西南方向而行,就到了三河古镇的中心点——文化广场,这个休闲文化广场约有两千平米,四周竖立着十六面石鼓,其上雕刻着十二生肖和梅兰竹菊,在广场的正前方就是著名的万年台,此台原为一古戏台,后来因战争被毁,现在四柱擎天的万年台为仿古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