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之行》(一)

标签:
杂谈李鸿章故居合肥 |
分类: 旅游杂记 |
李鸿章故居一瞥
又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次的方向是安徽,目的地是黄山。
8月13日早8时我们一行三人从万荣出发,约中午12时许在运城张孝机场登机,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飞行,于下午2时余抵达合肥新桥机场,按照预定的计划,一出机场我们就直奔位于合肥市内淮河路的李鸿章故居。
李鸿章对我来说比较熟悉,在我的印象中,他是清末重臣,他是继曾国藩之后另一位辅佐清廷前行的忠臣,尽管他与列强签署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尽管他被视为是全能的“裱糊匠”,尽管他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嘲讽,但他对清朝政府的延续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建设,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可能也是我崇敬李鸿章的原因之一。
李鸿章故居,又被称为是李氏家族旧宅,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李鸿章和他的兄弟们在合肥置办的房产,据说在当时,他们家的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当时有“李府半条街”的称誉,现在留存下来的故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首先映入眼帘的门厅坐北朝南,敦立在青石砌就的台阶上,两扇赭黑色的大门,朴素庄重,毫无雕饰,最为醒目的是大门上方的牌匾,两个金灿灿的大字“李府”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与门廊上方悬挂着的几个红灯笼上的黑色“李府”二字交相呼应,门前阶下左右两边蹲卧的两尊石狮,怒目圆睁,威风凛凛,尽显着昔日宅主的威严和辉煌。
拾级而上,跨国大门,绕过贴有“福”字的影壁,就是前厅,这里过去是来客稍后的地方,客人待佣人报告主人后,方可进入中厅与主人会面。走进前厅,迎面是一座屏风,上方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四个大字“钧衡笃祜”,这是李鸿章七十大寿时光绪皇帝亲赐的御笔,“钧衡”是比喻宰相一类的重臣,“笃”是厚的意思,“祜”是大福,意思是李鸿章官显福厚,旨在褒奖他对大清帝国的功绩。现在这里被布置为“李鸿章生平展”——《近代洋务自强之路——晚清重臣李鸿章》,通过四个部分,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详细介绍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前厅门旁的对联颇有深意:“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意思是说李鸿章虽然受尽了百官的怨恨和怒气,仿佛总处在严寒冰雪之冬,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依然是惠风和畅,温暖如春,这是对李鸿章忍辱负重,不畏人言,豁达开朗,坦然应对的人生境界的评价。

前厅后面就是中厅,也叫“福寿堂”,是当时主人会见宾客和家族举行仪式的场所。在堂前的门柱上镌刻着李鸿章那副著名的对联:“享清福不在为官,只要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便是山中宰相;祈寿年无须服药,但愿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可为地上神仙”。这是李鸿章对他人生的总结,也是他历经世事沧桑和官海沉浮后的慨叹,至今对我们的生活仍有启迪性和教育性。
走进华贵宽敞的福寿堂,只见在堂前的正中悬挂着一幅工笔写意的《松鹤延寿图》,两侧红底黑字的对联为:“博览群书精虑众艺;率心载德集义输忠”。这可能是对李鸿章个人才能和品德的评价。在其下方的条案上摆放着一个停摆的时钟,两边是一面镜子和一个花瓶,这是江淮地区大户人家的习俗,寓意为终(钟)生平(瓶)静(镜)。
穿过“福寿堂”,是一过厅,现被辟为《李鸿章墨宝展》,这里展现的是李鸿章生前手书的牌匾、书信和对联,其中有“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这样的箴言,也有李鸿章给威海刘公岛“海军公所”撰写的对联:“万里天风永靖鲸鲵波浪,三山海日照来龙虎云雷”,通过这些墨宝,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直观而真实的李鸿章。
再往后走,挤过一道狭窄的二门,就是来到了一座院落,四周是一栋环形封闭的回廊式两层木楼,俗称小姐楼,原来是李氏家族女眷居住的地方,据说,楼上东边第一间是李鸿章幼女李菊耦(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祖母)的住所。此楼又因楼上的回廊比较宽阔,可以容得下马来回行走,所以又被称为走马楼,现在在一楼陈列的是“李鸿章与招商局”的展览,门前的对联出自李鸿章的《二十自述》一诗:“人生惟有青春好,世事须防白首催”。走进展厅,迎面是一尊李鸿章半身铜像,其下是李鸿章的一句名言:“招商轮船,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本展览通过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了李鸿章创办招商局的过程和招商局对中国近代化的意义,特别指出李鸿章创办的招商局跨越了三个世纪,开启了民族工商业的先河,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之作。

李鸿章故居的出口在其主体建筑的东侧,其间有一陈列馆,陈列的是“淮军与近代国防”,本展览通过五个篇章展示了李鸿章创建淮军的过程和淮军作为清朝国防军主力的作用,以及淮军对我国近代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