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之行(八)——凤凰古城

标签:
杂谈凤凰古城沈从文 |
分类: 旅游杂记 |
一掠而过的凤凰古城

从南岳衡山下来,原计划我们是要返程的,可经不住妻子的一再怂恿:既然到了湖南,不如看一看张家界!这样,我们就改变了行程,从衡山上下来向西南方向进发,大约行了有两小时余,随着天色的渐晚,我们便顺道宿于邵东市。
因为从衡山到张家界需要一天的行程,又因其途经凤凰古城,所以,第二天一早我们就先奔向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
这是一趟加塞的旅行,没有丝毫的攻略,所以,抵达凤凰古城后就沿着穿城而过的沱河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游荡。
走在窄窄的石板铺就的巷道里,两边除了鳞次栉比的商铺,最有文化气息的当是客栈,如,《此念-简居》的广告语是:一念繁华,一念灰,一念咫尺,一念天涯,此刻就在一念之间;再如,《七福阁客栈》的广告是:大概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古镇情怀吧!流水江南,烟笼人家,我就这样一面看山,看水,一面想你......还有《等李庭院客栈》:岁月匆匆,愿做的每件事都是自己喜欢的,走到最后的都是彼此倾心之人;以及《西原》客栈:这是一段民国初期的尘封往事,这是一部荡气回肠的文艺史诗,其中缠绵事,不必与人说。
顺着蜿蜒曲折的小巷,悠闲自得的向前走着,突然,在幽暗的巷道里出现一块明黄的绿字指示牌——“熊希龄故居”,并标明这是凤凰古城九景之一,只见其门楼由青砖灰瓦砌成,黝黑沧桑陈旧,窄小低矮,若不是门上方悬挂的“熊希龄故居”牌匾的昭示,让人难以相信这是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的故居,颇有意味的是大门两侧的对联精准概括了这位民国总理的心愿和伟绩:“一生赤诚爱国盼中华振兴,半世慈善办学为民族育才。”
从熊希龄故居向前行不多远就可看到一座矗立在高台上的、颇有年代感的城楼,即凤凰古城北门城楼,据记载,它始建于始建于明朝,是凤凰古城四座城门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以青砖砌建,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仿似北京前门。我们登上城楼,见楼门紧锁,不能入内,遂沿着方石铺就的甬道绕行一周后,就悻悻而别了。
从北门城楼直行约百余米就是凤凰古城的另一九景之一——杨家祠堂,它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是时任镇总兵杨芳带领凤凰古城的杨家族人捐资修建的,是杨家族人祭祀和议事的场所,高耸的门楼现在还保留着文革时期的痕迹,如,在门楼的正上方用黄边勾画的五角星,再如五角星下浮雕的“凤凰县”三个大字,还有在其两侧似隐似现的那个时代的“语录”:“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尤其醒目的是大门两边的对联:“四知延世德,万里詟威名”,这似乎是杨家族人的自勉,又是杨家兴旺发达的昭示。
在距离杨家祠堂不远的巷子里坐落着一座江南典型的四合院,俗称窖子屋,它就是拍摄过《乌龙山剿匪记》、《湘西往事》等多部电视剧的拍摄地——陈斗南宅院,其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到民国时期成为将军府,此宅院曾出了两位国民革命军少将,即陈斗南和他的侄子陈范,其门楣上的牌匾“文光射斗”,就是对这两位出类拔萃,战功显赫的将军的褒奖,其大门上对联“五尊美龙腾霄汉三湘云涌,千顷碧波映斗宿万丈光辉”,更是气势恢弘,赞誉非凡。
从陈斗南宅院向东行就可看到富丽堂皇的南华山庄,紧邻南华山庄的就是是凤凰古城的地标性建筑——虹桥,它横跨于沱江之上,桥面为驼峰式,犹似“长虹卧波”,所以被称作“卧虹桥”,这座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其最为别致的是在桥面上建有二层的小楼,一层为商铺,二层是民俗文化展厅,其门面为三洞开的徽式建筑,门额上书写着“虹桥”二字,昭示着他的古老和沧桑。虹桥是凤凰古城的中心,桥面长约百米,站在其上可一览凤凰古城的全景,尤其是可将穿城而过,奔流不息的沱江尽收眼底。



出遐昌阁,绕过万名塔,我们沿着沱江北岸逆流而上,过了吟凤门,看到一座拱形的石桥横跨在沱江上,令人好奇的是与这座石桥相连的是一条蜿蜒曲折的跳岩,于是我们登上石桥,踩着跳岩,体验了一把与沱江近距离接触的快感,由此,到了沱江南岸后,看看时间不早,于是我们开始返回,路过曾令沈从文和黄永玉“清新爽神”的“一瓢饮”,也酌泉一瓢而饮,在这个赤日炎炎的中午确有甘甜清冽,“永留肺腑”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