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暗算》

标签:
杂谈暗算谍战麦家 |
分类: 读书感觉 |
"解密"小说《暗算》
——读麦家的小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有时候就是这样机缘巧合。很长时间以来,麦家的谍战小说《暗算》总让我念念不忘,颇有重读的冲动,其中的原因不是因为《暗算》荣获了茅盾文学奖,也不是钦佩麦家对密码破译独辟蹊径的解析,而是《暗算》中的两个人物——天赋异禀的“听风者”阿炳和卓尔不群的“看风者”黄依依,他们不但让我过目不忘,而且有屡屡重温的念想,恰在此时,与我相识三十多年的忘年交——杨柯先生,在读完新版的《暗算》后,欲与我交流探讨其中的情趣和“奥妙”,遂拿来这个最新的版本一读。
按照麦家在本书“代跋”中的说明,这个版本(2018年4月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是《暗算》的第三个版本,也就是说它不是我此前读过的那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版本,其中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一是增加了《看风者》“黄依依的故事”,由原来的四万字增至十万字;二是删去了原书中《捕风者》中的一章《刀尖上的步履》,由此,使本书呈现为三部四章的结构,在我看来本书也就是四个人物的传记,即,第一部《听风者》——“瞎子”阿炳,第二部《看风者》——“天使”黄依依和“影子”陈二湖,第三部《捕风者》——“灵魂”韦夫。
首先要说明的,也是杨柯先生向我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什么是“风”?我理解,麦家在本书中所定义的“风”指的是隐秘的情报,即,“听风”就是侦听电报,“看风”就是破译密码,“捕风”就是传送情报,对应到本书中就是麦家讲述的四个特殊人物的三个传奇故事,即,“听风者”瞎子阿炳,能凭借其灵敏的听觉天赋,从一千多组摩斯密码里听出敌方的电台;“看风者”黄依依和陈二湖,他俩都是数学奇才,都具有超强的推算能力,他们能用其超常的数学天赋破译世纪之难——“光密”和“火密”;“捕风者”韦夫借尸还魂,以假乱真,使美军自以为是的“捕”得了空穴来风,从而导致美军遭受重创。
从我读后的感觉来看,本书写得最好的故事是《看风者》,其次是《听风者》,最后是《捕风者》;人物塑造最为饱满的是黄依依,其次是阿炳,再次是陈二湖,最后是韦夫,尤其是韦夫的故事和陈二湖的故事非常孱弱,甚至疲软,既没有层次性,也没有趣味性,可能是叙写方式的问题,也可能是麦家思维的困顿,笔力的青涩,所以,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头重脚轻,甚至有狗尾续貂之嫌。
其次我认为本书之所以以《暗算》来命名,是因为本书中所述的四个故事看似独立成章,互不牵连,但其中都暗含着“暗算”的联系,即,两国或两军之间设置密码或破译密码就是一种悄悄进行的、不能声张的暗中计算,显然,书中的“瞎子”阿炳一定是在“暗”中用听觉计算;死亡的韦夫也一定是在“暗”处用灵魂诉说;当然,对破译密码异常专注,心驰神往的陈二湖也最适宜于在“暗”中推演;就是个性开放,生活浪漫的黄依依,也要遵守“701”严密的铁律,在“暗”中,在独孤寂寞里完成破译解密的使命。
再次,我认为本书叙写的最为精彩的就是“阿炳之死”和“黄依依之死”。虽然阿炳死于自杀,黄依依死于他杀,但他们的死因都是被“情”所困。阿炳的死是因为“听”到妻子所生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悲愤之下,触电自杀,其实,我觉得深层的原因是,组织上就不该给天性不成熟,生活无能力的阿炳组建家庭,这样的结果不但毁灭了阿炳,而且伤害了阿炳的妻子,这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黄依依与其说死于有意的情杀,不如说是死于她高调做作的滥情,我们常说奸情出人命,风流洒脱,毫无顾忌,恣意妄为的黄依依最终因滥情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不敢假设,若引荐黄依依进入“701”的安在天能给黄依依以足够的温暖、关怀、呵护,甚至结为夫妻,也不至于让爱欲满满的黄依依在情感的漩涡里来回打转,最后命丧黄泉。
最后,我觉得本书之所以能获得茅盾文学奖,并不是它的主题多么宏大深刻,也不是它的情节多么生动有趣,而是因为其题材的独特性,也就是说像“701”这样特别的单位——负责无线电侦听和破译密码的国家秘密情报机构——是很少有人涉猎的,所以,茅盾文学奖的授奖辞这样写道——
“麦家的写作对于当代中国文坛来说,无疑具有独特性。《暗算》讲述了具有特殊禀赋的人的命运遭际,书写了个人身处在封闭的黑暗空间里的神奇表现。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地展现。麦家的小说有着奇异的想象力,构思独特精巧,诡异多变。他的文字有力而简洁,仿若一种被痛楚浸满的文字,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引向无限宽广的世界。他的书写,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前一篇:潇湘之行(八)——凤凰古城
后一篇:潇湘之行(九)——张家界之袁家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