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唐之变》

(2025-07-22 09:59:01)
标签:

杂谈

安史之乱

安禄山

李隆基

分类: 读书感觉
探寻盛唐崩裂的根源
——读袁灿兴的历史小说《大唐之变: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大唐之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耀目的大事件之一,也是我颇为关注和颇有兴趣的历史事件之一,此前曾读过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所著的《盛唐的背影》,为此还写了一篇书评——《从“安史之乱”看个人的命运归宿》(收录于《读书感觉》),偶然看到袁灿兴所著的这本“安史之乱与盛唐的崩裂”的《大唐之变》,遂拿来一读。
本书最让我信服的是袁灿兴对“安史之乱”两大“影响”的总结——
其一是“安史之乱”对大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安史之乱”后,最鲜明的政治表现是“皇权开始弱化”,宦官的权力和地位得到大幅度的上升,以至可达到“操控朝政,废除皇帝”的地步;二是军事。“安史之乱”后,貌似大唐又得到统一,其实,依然是军阀割据,“河朔诸镇拥兵自重,彼此厮杀争雄”,大唐王朝自此失去了高度集权的军事统治地位;三是地域。“安史之乱”后,由于连年的战乱和纷争,使大唐元气大伤,经济和军事力量极度下滑,这样迫使其原有的统治力逐渐萎缩,遂无可奈何的放弃了对边缘地区的管理,使广阔的中亚地区从此淡出了大唐的版图。
其二是“安史之乱”对后世的影响,也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重心南移。“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许远、张巡死守睢阳,使安禄山一直未能南下,南方得以保全,生产力未受破坏,未被战火燃及的南方成为北方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北方人口的大量南下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宝贵的劳动力,也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南方,使江南的经济日益发达,并最终凌驾于北方之上”;
二是政治重心南移。“安史之乱”对大唐造成最大的毁灭是“两京”,即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其中有安禄山攻陷时的破坏,也有回纥帮助大唐收复时承诺的掠夺,此后,“中原王朝的政治重心也开始转移,五代之中只有后唐定都洛阳,其他四朝乃至北宋以后的各个王朝均不再定都于长安或洛阳”;
三是文化重心南移。随着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的南移,大唐之后,儒家文化思想也随之南移,在金陵等地占去了制高点,所以,钱穆曾说:“唐中叶以前,中国经济文化之支撑点,偏倚在北方(黄河流域)。唐中叶以后,中国经济文化的支撑点,偏倚在南方(长江流域)。这一个大转变,以安史之乱为关捩。”
袁灿兴在本书中概括道,安禄山反叛的原因是“各种因素合力造成的”,其中,他特别指出“随着利益集团的壮大,安禄山的权力和野心也在逐渐膨胀,哪怕他不想造反,他身边的一群谋士良臣已是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地要争雄天下。”这是从安禄山主观的角度来解析安禄山反叛的原因,一是权力和野心的膨胀,二是身边人的怂恿和鼓动。但我觉得这是安禄山反叛的次要原因或者说是表层原因,特别是“谋士良臣”的怂恿更是不足挂齿,其实安禄山反叛的根本原因或者说是深层的原因还是在大唐,在大唐当朝皇帝李隆基身上,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由于李隆基的色迷心窍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天宝十一载十一月,由于李隆基对杨玉怀格外宠幸的缘故,在杨贵妃的一再央求下,便许诺将其堂兄杨国忠拜为相,这一匪夷所思的懿旨,令倾心辅佐唐玄宗,苦苦独撑大唐盛世的当朝宰相李林甫大为不快,心生愤懑,忧虑交加,突发口眼歪斜,不省人事,不久因病去世。随后,杨国忠不但当政为相,而且在得宠后构陷李林甫有谋反之罪,这时的李隆基被杨玉环的色和杨国忠的谄迷住了双眼,根本分辨不出青红皂白,于是勃然大怒,下令剥夺了李林甫生前的所有官职,贬为庶民,并剖开李林甫之棺,取出其口中所含的珠宝,剥去其死后所穿的金紫衣,然后,将李林甫的大棺换成小棺,按照平民下葬。李隆基的这一番不同寻常“神”操作,令镇守北方,拥兵百万的节度使安禄山在震惊之余更是大为不快,尤其是对杨国忠深恶痛绝——其一是陷害了他敬畏的李林甫,其二是劫取了他觊觎许久的相位,于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声言“清君侧”,矛头直指杨国忠,十一月十五日李隆基闻悉安禄山叛变后,于二十一日在长安将安禄山长子安庆宗腰斩,这样,安禄山与李隆基彻底翻脸,同时也坚定了安禄山反叛的决心,加快了安禄山反叛的速度,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攻克洛阳,并于天宝十五载(756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登基称帝,宣国号为大燕,与大唐王朝呈分庭抗礼之势。
“安史之乱”从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始,至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在温泉栅自杀而终,历经八年,战火绵延了大半个中国,参与其中的主要人物也在这八年中相继离世,隐入历史的尘烟,如,诱发“安史之乱”的当朝右相杨国忠和宠妃杨玉怀,先后称帝的叛乱主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坐拥大唐的两任皇帝李隆基和李亨,以及先后诛杀其父的安庆绪和史朝义等。那么,耐人寻味的是“安史之乱”是如何平息的?也就是说已经攻克两京且称帝的安禄山是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是杨国忠、杨玉环在逃至马嵬驿时的被杀,也可能是李亨在灵武称帝后的重整旗鼓,但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一是李亨充分利用和寻求了回纥铁骑的支持,他们是大唐收复两京,平息叛乱的主要军事力量,可以说,没有强悍勇猛的回纥铁骑,就没有大唐的复兴;其二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如出一辙的先后被其子所杀,这既说明了安禄山和史思明在政治统治上的弱智,也验证了“堡垒最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无情,时时昭示着“性格决定命运”的铁律,李隆基膨胀无度,纵欲好色的本性,决定了他落荒而逃的悲戚,杨国忠不自量力,为所欲为的性格,决定了他碎尸万段的恶果,杨玉环谄媚逢迎,有恃无恐的本性,决定了她无可奈何的自缢,安禄山凶悍鲁莽,独断专行的性格,决定了他被他最亲信的人所杀,史思明粗鲁暴戾,无知无畏的性格,决定了他被其子缢杀的命运。
最后说一下读完这本书的整体印象。虽然作者在“前言”中特别说明,本书是“以纪实的手法,以生动的笔调,解开历史的迷雾,展现大唐帝国的巨变与纷争,揭示这一变乱中人物的心理和命运”,但我觉得,本书是作者依据详实的史料,通过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恣意撰写的历史小说,也就是说,本书虚构演绎的成分很大,可以说与“纪实”相距甚远,在读时我总是被虚假、虚拟和虚伪缠绕着,同时兼有啰啰嗦嗦的絮叨和慢条斯理的拖沓,总让我感到难以切中要害,求得主旨,由此,再也不读袁灿兴的想法渐渐萌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