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育管理 |
中层领导全部是来源于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领导职务后,他们仍承担主要学科的教学,与其他教师分担相同的教学任务,这就为开展管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他们来源于一线,工作在一线,对教育教学有着真切的感受、体验,熟知各个环节的主次轻重,了解师生在各个阶段的思想动态。这为高效管理提供了保证。所以学校中层领导是学校管理的中枢,是学校的关键人物,是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辐射源,是学校发展的加速器。
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由于现存体制问题以及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学校中层领导在管理中存在着主动管理与被动管理之分。一字之差,其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在如何促进中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方面,我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校长当好领舞者,拓宽中层领导管理的空间
事无巨细,事必躬亲,未必就是一个好校长。校长管得过细,必然导致其他领导缩手缩脚,在工作上放不开;凡事要校长点头,必然导致其他领导推诿、扯皮,降低他们在群众中的威信。因此,要提高学校中层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管理效益,校长就必须从“独舞者”转变为“领舞者”,对学校中层领导“松绑”放权,树立威信。
我校实行目标分解、切块管理,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在学校总的工作目标下,依据学校工作计划,各科室负责人可以根据实际制定相应措施,以目标达成度衡量工作业绩。在落实制度、措施的过程中,实施者在讲究方法的同时,也需要有一定的权威作保证。“有权就有威。”虽然这一句话说得片面一点,但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根据中心学校的整体部署,做了以下尝试。
(一)挂靠级部的副校长有聘任级部主任的权力,级部主任有聘任本级部教师和班主任的权力。
(二)级部主任、分管校长在无条件落实课程方案的同时,在课时安排上有向弱科倾斜的权力,有安排学科自习和补偏自习的权力。
(三)中层领导对所分管的工作有随时抽查和统一检查的权力。
(四)在评优晋级中,分管领导根据教师工作业绩,具有优先推荐候选人的权力。
(五)分管领导有为在平日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申请奖金的权力,分管领导有对违反制度的教师进行处罚的权力。
柔和也是一种力量,它不是原则的丧失,而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坚守,是一种不须剑拔弩张便能坚守尊严的艺术。基于此,在对学校中层领导的管理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实行承诺管理,接受教师的全程监督
在新学期第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学校让中层领导针对自己的职责分工和学校分配的教育教学目标,谈打算,列措施。其核心内容是中层干部向全体教师作出四项承诺:我将怎样做;做到什么程度;请全体教师向我看齐;愿意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然后,形成书面材料存档。
此举的目的在于,让学校中层领导自我加压,自己为自己制定更严的制度,自己更好地管理自己,从而减少学校管理过程中的“硬碰硬”,避免激化矛盾,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二)定期举行学校管理交流会
每次考试结束后,学校所有领导班子成员坐在一起,交流工作中的得与失。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反思,包括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措施最有效,工作中有哪些困惑或存在哪些问题,在哪些方面想听听大家的意见等;二是彼此提建议,对当事人工作中存在的未意识到的问题或不足相互指一指,谈一谈,并向对方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纠正措施。
这样做的好处有四个方面:一是分析问题有针对性,学校有利于掌握各部门负责人的目标达成度;二是好的管理措施和经验能得到及时推广;三是及时发现问题,防微杜渐,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避免了因小问题积累成大矛盾而影响全局工作;四是因为交流的方式更容易被对方接受,所以学校中层领导的自尊心不会受到伤害。
(三)关心体贴,鼓励张扬个性
我校的中层领导有“四最”:工作量最大,在校时间最长,牺牲的休息时间最多,工作业绩最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工作热情,已成为管理者认真研究的课题。我校在实际工作中是这样做的:
一是在生活上关心。对是单职工的学校中层领导,在农忙季节,学校统一协调,少安排或不安排他们值班;对有子女在小学或初中上学的,学校出面与其子女所在学校领导协商,给予最大限度的关怀并免费提供住宿;在传统节日,学校主要领导上门走访。
二是学会赏识,适时作出肯定。对在工作中作出贡献的分管领导,学校在会议上给予充分肯定和表彰。
三是纸条提示。在工作中,校长发现了个别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并写在纸条上,亲自交给当事领导,以避免出现当面质问造成对方难堪的局面。坚持做到谁的事谁处理,维护基层领导的执行权力。
四是张扬个性,尊重他们的工作方法。每位领导都有自己的工作方法和人格魅力,所以在具体管理和制度落实过程中,不能过多地进行干涉。作为主要领导,校长应注重结果,对管理过程中的小是小非要有包容度,对他们的工作方法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手画脚。
此举目的在于让学校中层领导时时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以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
前面说过,柔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守,所有的坚守都应该在教育教学成果上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对教育教学成果进行硬性评价,必然能够引导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有目标,紧紧围绕目标采取措施,展开工作。
对中层领导的绩效进行考核,即把他们所教学科成绩与所分管的工作按比例量化,对分管领导与级部主任及所辖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捆绑评价。
这就强制性地要求学校中层领导必须抓制度的落实,必须抓整体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以增强他们的质量意识,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
实际的工作确实没那么简单。学校中层领导在落实学校制度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在客观上,由于他们权力有限,加之与教师朝夕相处,在同一办公室办公学习,因此,存在着老好人思想。这就导致他们在工作中不敢管、不愿管、不善管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杜绝这一现象,使他们敢管、愿管、善管?我校是这样做的:
一是不准上交矛盾,遇到问题自己解决。校长要的是“这个问题我想这样办,而不是校长说这个问题怎么办”。
二是制定制度,明确责任,细化职责分工与要求。
三是定期检查,一月一评价,用分数的形式衡量目标达成度。例如,对领导班子的考核有这样一项:校长发现了问题而分管领导未发现,对后者按点数扣分。
四是连带问责,强化管理意识。对因教师个人行为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而造成损失的,在追究当事人责任的同时,按一定比例对分管领导、级部主任实行连带处罚。比如,级部全体教师迟到,早退,违反办公制度,擅离课堂,体罚学生,累计三次,分管领导、级部主任在相应项目计一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逼他们去管,同时也让其他教师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对自己多一分自律。
五是每学期开展一次教师对中层干部的评议打分。
以上几项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学校中层领导不敢管、制度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来源:《现代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