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其它 |
诗散文探索道路上柳暗花明
淡 墨
诗散文,在散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质上融入了诗的元素后那种包孕着诗意的散文。它是一种既有的然而又长期未被大众所认知的一种文体。这些年来是我们创建了“诗散文”文体。我们:淡墨、傅德岷先生、刘绍清先生、张运贵先生,楚天云先生,杨罗先先生,余继聪先生,等等。是我们把诗散文从散文、散文诗的混沌中剥离出来,把诗散文从沉睡中唤醒。
如果我们退回去10年,诗散文这种文体对大多数人来说,那是陌生的,是很少有人知道的。那些年,在中国的出版物中,诗歌、小说、散文
“诗散文”,绝对不是我们在无中生有,故弄玄虚,故作惊人之举,诗散文来有出处,去有踪迹,“诗散文”如今也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了。
回顾诗散文的发展历程,我觉得现在写诗散文的人越来越多了,读诗散文的人越来越多了。因为现代的散文读者,他们再也不满足于过去那种的老式散文了。他们追求散文中要有“味”,要有“嚼头”,要有“美”、需要“感动”、需要“刺激”。因此,诗散文当然再也不能像老式散文那样“单一”和“直白”了。
我们说“诗散文”是在散文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质上融入了诗的元素后那种包孕着诗意的散文。这当然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融合”理解为:诗意+散文=
诗散文的美,生命的大美!
诗散文的美,诗意的美。诗意是作品中的隠者,它不露声色,不留痕迹,但它如影随形,如魂附体。它是一篇作品中的“审美聚焦点”,它是一篇作品中的“神”。诗意的美,中国文学中“神韵”的美。
诗散文的美,语言的美。诗散文的语言无须铺陈辞藻,无须繁文缛节。诗散文不是小燕子,它不用穿花衣。诗散文的语言是作品中情感的载体,直接在作品中凝铸诗意。比如:“诗兴越来越浅,双溪越来越瘦。酒力到底敌不过风力,十月的金风便开始用冷刀子割她瘦瘦的诗了。”(《李清照》)又比如:“那么多大山手挽手肩并肩地站成滇西,像一群不懂得匍匐的汉子,将头颅越昂越高。喊山的猎人哦嗬嗬——一声,太阳便从云海里涌出来了,鲜红鲜红的,成了这莽莽苍苍的滇西高原上最动人心的一笔。马帮开始驮着太阳赶路。”(《走进滇西》)
诗散文,现代人热烈呼唤的文学样式。诗散文,不愧于我们时代的文体!
诗散文,在诗散文研究者和文体写作者们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下,如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请看:
亚丁:《散文诗还是诗散文》(《读书》1983年11期)。
傅德岷:《应该正名的一种文体——诗的散文》(《散文世界》1986年第4期)。
傅德岷:《淡墨诗散文选·序》(《淡墨诗散文选》2013年7月内蒙古出版集团)。
淡墨:《为中国提供一个“诗散文”的文体文本》(《云南当代文学报》(2007年3月;《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论文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淡墨:《论什么是诗散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淡墨、傅德岷:《验证诗散文》(《淡墨诗散文选》2013年内蒙古出版集团)。
淡墨:《诗散文的几个基本问题》(《文苑》2014年第4期)。
淡墨:《诗散文概说》(《文苑》2017年第3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
淡墨的《诗散文概说》在《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一期发表,它意味着淡墨在诗散文理论研究上获得了突破。综合诗散文的上述的成果,它意味着诗散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诗散文已经走向成熟。
二、《中国诗散文研究》的理性光芒
《中国诗散文研究》,刘绍清主编,淡墨名誉主编,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20年2月出版。《中国诗散文研究》是诗散文研究的重要成果,是中国诗散文理论研究成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总结。书中有傅德岷先生、贾宝泉先生、马旷源先生、张运贵先生、余继聪先生和许多研究者、学者、专家对诗散文探索研究的理论文章。他们的这些文章在书中像发光的星星一样,放射出思想性和学术性的光芒。
《中国诗散文研究》一书出版后,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等中国各大图书馆收藏。
《中国诗散文研究》从组稿到编辑,从该书所有的工作到出版发行都是在刘绍清先生精心的安排和组织下完成的,《中国诗散文研究》的出版,刘绍清先生的功不可没!
昭通是文学的故乡,《中国诗散文研究》的出版,以及诗散文文体开创、诗散文的发生发展过程,都得到了昭通市政府、昭通市作家协会,昭通日报,多方面的,大力的支持!
三、相关诗散文的正式出版物
1998年2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外国名家的“诗散文”作品集:《诗散文》。
2013年7月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中国第一个“诗散文”文体文本:《淡墨诗散文选》。
2014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楚天云先生的个人“诗散文”作品集:《楚天云诗散文·梦回桃源》。
2010年成都《青年作家》的主编张中信先生打算出版一部诗散文作品集《失语的村庄》。2013年6月—12月间,王应槐先生曾先后在“四川作家网”和“中国作家网”上发表了评论:《一幅美妙感人的诗散文画卷——读张中信及诗散文集〈失语的村庄〉》。但是,最后《失语的村庄》没有以“诗散文”的名誉出版,而是以“散文诗”作品集的名誉于2010年1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2018年3月黄河出版社出版了杨罗先先生的《杨罗先诗散文选》。
以上这些诗散文作品的出版,充分说明了中国的诗散文这种文体已经从无到有,由隐到显,而今已经有了自己的文体文本了。
四、淡墨诗散文的社会反响
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中的“百度百科”有五个个词条都指向淡墨的诗散文,这五个词条是:“诗散文”,“陈朝慧”,“诗散文作家淡墨”,“淡墨诗散文选”,“当代中国名家散文典藏:淡墨诗散文选”。
淡墨的诗散文《眷恋红土地》《故乡的孩子们》《乌蒙山月》《金沙江边的石头》《戈壁的月光》《感悟七贤庄》等几篇作品被列入中小学阅读教材,被做成高考模拟试题、中考试题在天津、武汉、山东、四川、云南等地广泛使用;淡墨的诗散文作品还进入县志、校史。
诗散文的概念和作品,还进入高等学校基础写作课教材。
这一切都说明了,淡墨的诗散文作品经受了社会的考验,诗散文的文体文本日趋成熟。
五、淡墨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淡墨的诗散文作品集》
2021年6月14日开始,《淡墨诗散文的作品集》在中国作家网上陆续发表,如今发表的诗散文作品已经有了近200篇(含散文诗)。《淡墨的诗散文作品集》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它标志着中国诗散文被权威的、专业的文学组织所肯定。《淡墨的诗散文作品集》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极大的扩大了诗散文的阅读范围和极大的扩大了诗散文的阅读量,这对诗散文的开创和品质的提升,诗散文在社会上影响力的扩大、以及诗散文自身的发展,都是具有非凡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淡墨的诗散文作品集》在中国作家网上发表,这是诗散文的发生发展正在扶摇直上的时候,得到了一股强劲的东风。
六、中国诗散文的三个突破
第一个突破:中国有了自己的诗散文文体文本。2013年7月内蒙古出版集团出版了《淡墨诗散文选》、2014年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楚天云先生的个人“诗散文”作品集:《楚天云诗散文·梦回桃源》、2018年黄河出版社出版了杨罗先先生的诗散文作品集:《杨罗先诗散文选》。这是中国诗散文获得自己的文体文本的一个最重要的突破。
第二个突破:中国的诗散文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墨的诗散文论文《论什么是诗散文》(《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验证诗散文》(《淡墨诗散文选》2013年内蒙古出版集团)、《诗散文的几个基本问题》(《文苑》2014年第4期)、特别是《诗散文概说》在《文苑》2017年第3期;《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发表以后,应该说这是中国诗散文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第三个突破:中国有了第一个诗散文的研究组织。中国第一个诗散文的研究和创作组织于2016年9月25日在湖南宁乡成立。(9月25日,湖南省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第一届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宁乡市委宣传部领导、县文联负责人、各协会代表、诗散文协会首届会员90余人出席大会。)
七、诗散文的学习和研究已经进人高等学校:
淡墨的诗散文,在高等院校中已经形了研究之风,大学生写的毕业论文不用说了,已经专家评审通过,并上了中国知网的硕士论文就有:
《淡墨散文的语言艺术》(硕士论文)孙
《淡墨诗散文的文体自觉及艺术表现》(硕士论文)皇锦玲。
《淡墨诗散文语言艺术特色
《淡墨散文初探》(毕业论文)
张
(以上硕士论文都已经通过专家评审通过。)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诗散文的学习和研究已经正式进入了高等院校。
八、诗散文探索道路上柳暗花明
是的,在诗散文的开创之初,研究诗散文的人很少,那时倒真的有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悲凉啊。在诗散文的探索道路上,我们遭遇过知识的盲点,也曾有过智障无边的黑暗,那情景倒有点像我们在爬崂山进入了觅天洞时那种看不到出口,摸不清方向,眼前只有无尽的黑暗那种惶恐和不安。是啊,那时我曾经茕茕孑立形单影只,在诗散文的探索道路上,探索着,寻找着,一次次穿过寻找的荒原。在美的寻找过程中,遭遇过挫折,在寻找的征途上有过苦闷,有过奋进和呐喊。在那漫长的岁月中啊,诗散文在春天的叶片上战栗;诗散文在破土的竹笋上完善。如今,诗散文终于在我们的探索道路上柳暗花明。
试想,诗散文的明天该会多么美好,“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淡墨2022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