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卫生篇 |
事件的发生
在一所中学,最初是一位33岁的女教师出现发热,开始因没有什么特殊症状出现在学校附近的医院当作感冒治疗,可病情并没有好转,4天后,逐渐出现了全身乏力、恶心、呕吐、尿色很黄。患者转到一级省级医院诊治,作了肝功能化验,GPT高达2000,而正常这一数值应是40左右,进一步的检查后,患者被确诊为甲肝而住院治疗。
可是事情还在进一步发展,在此后的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这所学先后又有5名教师出现了类似症状,分别在的几家医院里被诊断为甲肝而住院治疗。
在同一个单位里短期内连续几人患甲肝的事件,很快通过传染病报告系统引起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重视,立即进行发病原因调查和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以保障不会有更多的师生染上甲肝,不让疫情扩散、曼延。
原因追查
甲肝是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一种通过肠道传播的传染病。任何一种传染病都有特定的致病病原体,甲肝的致病病原体是甲肝病毒,病人一定要接触过甲肝病毒才会患甲肝。在一定范围,短时间内有多人患甲肝,流行病学就要调查导致这些患者发病的甲肝病毒是否有共同的来源,来自什么地方,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专家的解释
为什么认定是这两次聚餐导致6名教师染上甲肝的,进行调查的专家认为,从时间上推算,早肝的潜伏期是15到45天,教师聚餐到患者发病正是在这一期限内;从致病因子暴露史上,只有这些聚餐是患者共同被同一来源的甲肝病毒感染的机会;从传染来源说,?子、虾、蟹等小水产品最容易从被污染的水中感染到甲肝病毒,而这些食物又常常是生吃或半生吃,加热不透,食物中的病毒未能杀死,进入人体而导致发病。因为从进餐到患者发病有半个多月时间,当初供应的食物已没有了,不能直接从这些食物中检出甲肝病毒,但小水产容易含有甲肝病毒并引起甲肝传播是有很多先例,并被科学实验证实的。
很多人可能会问,教师聚餐有许多人,为什么仅有6 个人染上甲肝呢?原因之一是共同进餐的人不一定都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对甲肝有免疫力,即使接触到甲肝病毒也不患上甲肝病。甲肝是一个容易大范围流行的传染病,在没有甲肝疫苗以前,甲肝基本每五年到十年发生一次大的流行,流行时患过甲肝的,或感染了甲肝病毒而没发病的人,对甲肝病毒有抵抗力,不会或不易染上甲肝。由于从上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使用甲肝疫苗后,很多地区没有发生过大的甲肝流行,目前20至40岁的人中有很多没有通过接触过甲肝病毒而产生的免疫力,因此这6患了甲肝的教师中基本都是20岁以上,40岁以下的。
甲肝仍要加强预防
如何预防甲肝
1988年发生了甲肝从上海开始波及到周围一些省份大流行,流行过程使大量的人口通过接触到甲肝病毒而获得抵抗力,这包括患过甲肝的病人,更多的是受到隐性感染而没有发病的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甲肝流行时自然获得免疫力的人口逐渐减少,没有接触过甲肝病毒而缺乏抵抗力的人在增加。2000年后,甲肝列入计划免疫管理,儿童可通过预防注射获得免疫力,可很多年轻人对甲肝没有免疫力,他们的活动范围大,接触到甲肝病毒机会就多一些,容易被感染并进一步传播甲肝。传染病监测证实,近年来甲肝发病以20至40岁的人较多,这一人群体内甲肝抗体处于低水平;而40岁以上和2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低,体内甲肝抗体水平较高,前者大多是由于经历过甲肝流行而获得免疫力,后者大多是通过免疫注射获得的免疫力。
注射疫苗是预防甲肝最简单而可靠的预防方法,在没有甲肝疫苗以前,甲肝基本每五年到十年发生一次大的流行,而现在这一规律被打破,很多地区1988年以来甲肝没有发生过大的流行。目前20至40岁没有注射过甲肝疫苗的人缺乏对甲肝的免疫力,对于长期生活在没有发生过甲肝流行地区的人也缺乏特异免病力,如果外出工作学习、工作,接触到甲肝病毒容易被感染,这些人都应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甲肝和伤寒、霍乱等疾病一样都是肠道传染病,可通过水、食物等途径传播和流行,预防上要从多方面着手,注意食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是要点之一,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一些贝壳类小海产品在养殖过程容易被病毒污染,不经煮熟就生吃或半生吃很容易被感染。一些自办酒席的更要注意选择食物和操作过程的卫生,在有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地方应避免自办酒席,不要聚餐。目前正值秋季,肠道传染病病原体易于繁殖,人们外出旅游、聚餐的较多,这都容易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更应加强预防。
一旦患了甲肝等肠道传染病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有利于疾病原尽早治愈,也有利于采取控制措施,所以出现发热、眼巩膜发黄、腹泻等症状的人要及时上医院检查。此外,还应注意公共卫生,不要让粪便和垃圾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