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岁月随笔 |
郭楠小姐所写的“上海,不说中文的城市”(http://blog.sina.com.cn/u/48c621af0100067k)一文引起了不少网友反响。身为一名多年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上海人,我必须承认她所讲述的情况的确如此。今天,无论是在办公场所还是社交场所,英文已经充斥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除去郭楠小姐所列举的五星级酒店、发廊、餐厅等场所外,英文已经普及到连摆摊贩售的老阿婆,晨练溜鸟的老大爷以及出租车司机都能时不时说上两句。
我在想,这外语说多了,究竟会对我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形成什么样的冲击?作为上海这么一座国际大都市,会不会有一天英文说过头了,而导致普通话和上海话的没落或者消亡?
这里,我想先举一个例子。1996年,也就是十年前,在我所工作和接触到的上海外商投资企业里面,一名会说一些英文的员工和一名不会说英文的员工的薪资相差从两倍到五倍不等,甚至更多。一位颇有能力的朋友曾经同我抱怨,他说为什么能说两句洋文和不能说两句洋文竟然会产生如此巨大的不公平。我给他的建议是,这没什么不公平的,其实不难,如果你想获得公平的机会,你也可以去学两句。今天,他是一家跨国公司的副总裁,享受着丰厚的薪资和福利待遇。
当然,以郭楠小姐严谨的,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眼光来看,我这位朋友的英文至今还有些“破”。如果你问他“Do you speak Mandarin”,他或许不知道Mandarin就是普通话的意思。
不过,让我觉得可喜的是,十年前,他的一句中文最多只会加进一两个英文单词。而今天,他的一句话里面能蹦出好多个英文单词。
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不应该是一个封闭保守,只会说并且只能听懂普通话和上海话的上海。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去理解那些五星级酒店,那些餐厅,那些发廊。他们所操着或生硬、或不通畅的英文迎接顾客的时候,仅仅是为了展示上海人的好客态度,让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感受到一个温暖的,宾至如归的上海;如果,是郭楠小姐拨错了号码,将电话打到了上海市政府为方便和服务于只懂得英文的上海居民的公用事业服务热线上,而发生了英文说到了中文前面的误解;如果,我们能善意的体谅那些一句中文里面夹杂着一两个英文单词的人们不是在显示他们能耐了,层次提高了,而是在不断学习,希望有一天能操着熟练的英文在工作中或者生活中与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们畅通无阻的沟通。
其实,公平的来说,郭楠小姐把上海说成是一个不说中文的城市过于偏激。实际情况是,这座城市的居民已经开始越来越多的学习或者使用起了英文。而让她“忍无可忍的”是,为什么五星级酒店的接线生接听电话时英文说在了中文的前面。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当哪一天多数入驻这些五星级酒店的客人是中国公民的时候中文问候语自然会说在英文前面。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所优先考虑的肯定是他们的绝大多数顾客,这最简单的商业利益无关于民族情感,无损于国家尊严。而类似于在我的地盘做生意就必须要说我的语言的论调不但牵强,还显得过于霸道。
说什么语言,如何说,说的好与不好,无论将之贬低到素质层面,还是提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都显的有些盲目。三年后,当世博会在上海开幕的时候,当数以百万计的外国游客涌入上海的时候。我们是否要对他们说:“对不起,在我的土地就一定要说我的语言?我们上海人不学ABCD。
我不知道郭楠小姐与朋友交谈间说不说OK,或者临别时道不道BYEBYE。如果类似的情况发生过也不必难堪,这虽然不比电视和广播里艺人们所使用的EVEN这个EVEN那个悦耳多少。但是,上海人不会觉得你崇洋媚外。
通往国际化大都市的道路不是一条寂寞、封闭、狭窄的单向公路。如果没有迎面驶来的交流;如果没有并驾齐驱的宽容;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心胸。上海,就不是今天的上海。也不会是我们所积极生活和工作着的,所执着奋斗和迷恋的--上海。
上海,应该再多说一些英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