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2024-01-22 19:19:06)
标签:

吴幼坚

76岁同志母亲

1967年进驻红线女家

红卫兵来吴有恒家抄家

历史

分类: 岁月留痕情意在—往昔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题图  阿坚2023年12月31日傍晚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文革1966年夏季爆发后,北京红卫兵秋季南下,带动广州红卫兵抄家,除了去居民家中破“四旧”,还在机关单位揪斗“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1967年夏抄家风愈刮愈猛烈,1967年4月19日广东省委书记处副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尹林平被抄家。两天后,4月21日中南局书记处书记、广东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被抄家。记不清什么时候,广州街头也出现点吴有恒名字的大标语,比如烈士陵园正门右面,上一条大标语写着:“省革联一月革命雄(注:后面的字被遮挡)”第二条大标语写着:“吴有恒是破坏广东文化大革命的黑手”。这幅照片是一个小孩在烈士陵园门前草坪边的留影,无意间摄下了背景中的文革痕迹,几十年后我在网上搜到下载。

       当年我想,爸爸“地方主义”受处分后,已没当单位领导,只是个普通党员、专业作家,但也难保红卫兵不来抄家。我从1960年9月考入广雅就开始写日记,每学期一本,到1966年8月六年共有12本,全都放在家里。某日午饭后,我把12本日记捆绑好,放在饭厅的圆茶几上,就去建设新村找同学年秋。她爸是老工人,家里绝对安全。我问能不能帮我保管日记,她一口答应,我立即回家取日记。进家一看,圆茶几桌面玻璃碎一地,绑好的12本日记没了踪影。独守家门的五妹告诉我,有一群红卫兵来过,领头那个特别凶,发脾气一拳头砸烂玻璃,自己的手也流血了。日记本是他们拿走的。我又气又急,整个中学阶段的记录,就这样没了!还发现我的《毛泽东选集》漆布面四卷精装合订本也不见了。那书枣红封面烫银字,超薄型纸质强韧,纸面洁白细腻,,质地紧密平滑。忘了从哪买的,它被抄走我心疼了很久。

       五妹说那些人楼上楼下到处翻,拿走了很多书,不知还拿走哪些东西。我四处查看一番,上下七格的两个杂木书柜,玻璃门全被打碎,各种书籍散落,很多文学书不见了;父亲书柜里,排列整齐的烫金精装封面的《宪法》等等,是他出席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还有爸妈先后去中央高级党校学习的课本,《资本论》、苏联共产党党史之类,都是砖头般的大部头,来人不带走,撕烂封面丢在地上;家里大量黑胶唱片是广东音乐、粤剧的,全部被砸烂在地;父母衣柜、书桌也都翻乱了,不过我知道家风朴素,不讲究衣着打扮,更没有珠宝首饰,所以红卫兵不会找到什么。

       我暗自庆幸爸爸没在家,他已被转移出去,不然难免挨打受骂,说不定还要抓走。前段时间不少组织来找他调查,暨大李元连、郑成波不想别人来分享资源,也担心吴有恒在家不安全,提议去光塔路李家暂住。李志坚与元连、成波是六中同学,华侨父母留给志坚志强兄弟俩的房子,多年来成为男生出入之处。那红砖房在内街二楼,环境清静,元连、成波都缺父爱,愿意陪伴吴,爸爸觉得满意。后来,他们又将他转移到华侨新村。这个新的暂避处,原来是出于华附男生马鼎昌的提议。马鼎昌是粤剧名演员马师曾红线女的大儿子,和李志强是同学,两人加入暨大318后,鼎昌希望318进驻他家。因为一旦有个旗派组织“占领”该房屋,就可谢绝其他造反派进驻,实际上对红线女的家起到保护作用。我和鼎昌初识已相处很好,因为都是高三毕业,家长也都挨整,颇有点同病相怜。他文质彬彬,大家都叫他“马仔”。二中的欧家姐妹也参加318,大欧身手矫健侠女风范,常与马仔搭档执行任务。小欧能歌善舞,喜欢和相貌堂堂性格豪爽的志强结伴。广雅小钟和省实小余都有好嗓子,两人闲下来就唱歌,一首又一首,老歌真是百听不厌!

       红线女的家在华侨新村友爱路20号,有一栋两层半楼房,还有不大的花园。红线女自1955年12月从香港回广州定居之后,这里便成为她创作、练唱、书画,会友、教戏及与家人生活的地方。红线女已被省粤剧院造反派关押,家里保姆也辞退了,只有大女儿红虹和男友在家。红虹身材相貌声线都能接母亲的班,只是文革来了谁敢想将来?白天她回单位搞运动,晚上才和男友回来,他在体院学撑杆跳高,我们私下称其“拖拉机”。大弟鼎昌领着我们进驻,家里才有人气,红虹对我们是热情的。有时成波他们还半开玩笑,把她比作1963年电影《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收租婆“八姑”,不知是否暨大318要向她交水电费?我想交费也是合理的。

       爸爸喜爱广东音乐和粤剧,我也就从小有听有看,不算陌生。我最初留意红线女,是她1957年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首唱粤曲《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奖。那是粤曲在国际上的第一个金奖,时年10岁的我觉得她嗓音清脆甜美,很好听!《荔枝颂》获得广泛喜爱,传唱几十年。第二次留意红线女,是1965年根据吴有恒长篇小说《山乡风云录》改编现代粤剧《山乡风云》,她首演女连长刘琴。创作过程爸爸和粤剧界朋友来往密切,红线女也来扳桂坊1号平园切磋唱腔。爸爸对刘琴赞不绝口:“红线女声线很特别,唱高音听来不觉得尖,嗓音明亮而不显单薄,真是流水行云高低自如!”《山乡风云》为粤剧改革增光,不料第二年就作为毒草禁演。红线女被剃阴阳头,被罚扫地,很多知识分子无法承受这种人格侮辱,她这样一个舞台上光彩夺目的主角,熬得住真不简单!

       我和20多个318成员一起为“八一战斗兵团”平反出力。并无社会经验的大中学生做不了什么大事,主要是抄大字报、写大标语、印传单,并设法张贴散发出去。红线女的家练功房很大,柚木地板,中学生一般回家睡,需要过夜就打地铺。爸爸和元连、成波等几个大学生住下来,都不开伙,饿了就走出华侨新村,在黄花岗附近小店解决午晚餐。我们手头都不富裕,最常光顾的是粉面店,记得二两一碗斋面4分钱,每人要两三碗甚至四碗,店主忙不迭烫面装碗,不一会几十碗就摆满桌。我们把免费的酱油、醋、辣椒酱倒进碗里拌几下,风卷残云般吃进肚,然后摞起几叠空碗,还热心帮店主递进去。店主看我们都是红卫兵年龄,但都没穿军装、戴袖章,举止也有礼貌,弄不明白是些什么人。其实我们只有个别是工人子弟,多数来自知识分子家庭、海外华侨,还有家长在党内挨整的,眼下正被揪斗的,我们都明白不能唱高调,也对打打杀杀的做派不认同。

       暨大学生在校内伙食不错,我们广雅、华附、执信等寄宿生,伙食也过得去,其余走读生在家吃,不至于太寡淡。而进驻红线女家,别说煮饭菜,连开水也不煮,直接拧开水龙头接自来水喝。有时买回馒头,咬一口馒头喝一口水,没有咸菜腐乳之类。某日,听马仔和大欧说,很快就能改善伙食,让大家饱餐一顿!细问,原来他们准备扑杀邻家那只大肥猫,理由是它过来偷袭这边的小鸡。我已经想不起有没养鸡,是谁养鸡,反正他们决定夜里出动,还问我参不参加。我胆子那么小哪会参加?

       邻家屋主何许人也?我只听说是副省长邓文钊、民主人士。我想,是不是和我小学同学丘用章父亲丘哲一样,是副省长、民主人士?小时候我们根本不了解,丘哲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同样,我们住在邓文钊家旁边,却不知道他在抗战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都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与建设,是值得尊敬的一位长者。那时他应该也失去行动自由了,总之我没见过这位邻居。

      是夜,大欧和马仔他们按计划行动,很快就用布袋将邓家肥猫带回厨房。我好奇进去看两眼,不敢逗留,怕目睹杀猫血腥场面。他们手脚麻利地弄干净,连骨带肉斩好一块块,倒很多油进大锅正要猛火焖,我又忍不住去看,只见呼啦一下,铁锅的油着了,火焰熊熊,不知谁想把油倒进沟渠,幸好大欧手疾眼快,拿起锅盖压上去,隔绝空气火就熄灭了。虚惊一场!大家上二楼等候,大厨用脸盆装着猫肉端来,我们一手捧杯自来水,一手拿猫肉塞进嘴里,油多,姜辣,酱油咸,够带劲!猫肉吃得差不多,再用馒头蘸着猫汁吃,比往日有味道,正如广州话说的,“连汁都捞埋”。一只大肥猫很快就干完了,说实话我还从未看清它长啥样呢。

      那年月的我们,没意识到这样做有何不妥。几十年后写回忆录,搜索到邓文钊的资料,我脑中忽然冒出成语:有眼不识泰山。邓先生,我们对不起您,就连您家那只猫,我们也对不起。

      网络图片: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广州烈士陵园正门贴着点名吴有恒是黑手的大标语。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红卫兵抄家拿走我的《毛泽东选集》,是32开四卷漆布面精装合订本,枣红色封面烫银字,超薄型纸质强韧,纸面洁白细腻,质地紧密平滑。这本书被抄走再无回头,几十年后网上旧书标价3,188元。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红线女的家如今已修整一新成为对外开放的红线女旧居。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1957年红线女赴莫斯科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粤曲《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奖。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1965年红线女在现代粤剧《山乡风云》中首演游击队女连长刘琴。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1965年,广东粤剧院《山乡风云》剧组上京演出,周恩来观看演出后在会客室接见了主要演员红线女、罗品超、文觉非和导演林榆。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红线女与女儿红虹及罗家英聚首,肯定离不开谈论粤剧。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1978年,广东粤剧院二团重排《山乡风云》,红虹饰演刘琴。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邓文钊(1908~1971年)任广东省副省长、省工商联副主委、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原籍广东五华县,在香港出生长大。1934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经济系,获经济硕士学位。曾任香港大英银行、华北银行华人经理。邓文田、邓文钊兄弟均受过高等教育,他俩继承祖业,管理有方,使祖业更为兴旺发达,在香港企业界享有声誉。他们热爱祖国,并以实际行动为祖国抗日战争出钱出力。他创办了《华商报》,希望唤醒国民的爱国热情,激励人们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此外,邓文钊慷慨捐赠物资支援八路军和新四军。新中国成立后,邓文钊于1951年在广州创建了全国首家外资企业——华南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他的领导下,商界成功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向国家提供了急需的军事和民用物资。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邓文钊出身于香港的名门望族,与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关系密切,他追随宋庆龄、廖承志参加国际统一战线工作,他们身边——不论在香港,还是在北京——都团结着一批外籍友好人士。图为1938年保卫中国同盟中央委员会部分成员在香港合影。左起:爱泼斯坦、邓文钊、廖梦醒、宋庆龄、克拉克、法朗斯、廖承志。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有关照片: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马鼎昌用图文记载父亲母亲不平凡的百年人生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2016年12月12日马鼎昌与在广州参加纪念活动的老朋友合影,吴幼坚图左一。

【回忆录】进驻红线女的家
2016年12月12日马鼎昌在“忆述马师曾与红线女爱国情操和艺术人生”活动中发言,吴幼坚在台上也将要发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