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由76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4年1月22日、23日摄于广州东山湖公园。
争取平安地过平静地走
我回忆录第62篇《进驻红线女家》发表了。我周六打腹稿,周日开始写,周一才写完。看起来很平常的文字,写起来却不算轻松。我写作才气不足,但比较认真,否则就不会有成品。周日为集中精力,自媒体停止更新。周一从早上开始写,还没敢午睡,下午3点多才写完。立即发公众号,等审核通过就转给远涛。那时明知降温阴冷,时间又已经4点多,还是出门坐地铁到东山湖。进园已5点多,游客寥寥无几。我在园内走一圈,鸟儿也怕冷,只拍到几只。总算保持了户外活动,6点多经过龟岗走回家。东山口农林下路人行道去年至今日夜开挖、换地砖,埋不知什么管道……噪声不绝于耳,若不去亲近一下自然,心情都会被弄糟。
到家打开微信,看到远涛评价:“这篇有生动的故事,挺好看的。”他提了几处字句标点修改意见,我趁未转发博客、豆瓣、微博头条文章,先参照儿子意见改了才转发,尽量弄得好些。公众号规定只能改一次,不超过20个字,我逐字琢磨怎么改,刚好改了20个字。本来公众号发自己文章,规定只准改一次是不合理的,限定改20个字以内也是不合理的,但无法改变只有顺从,至少保住一个受众面广的自媒体。
当晚给自己减负,不急于写新文章,浏览一下网站,就回房间暖被窝里,悠哉游哉看电影。周二中午按惯例和远涛通话,母子聊了两个多小时。我把文友转来的读者反响给远涛看:“这么多情节细节,看得眼花缭乱。不是亲历者根本写不出来的。目前这类信息资料已很少见,一是很多参与者不想回忆那段错乱的时光,二是他们年纪大了,没精力了。”远涛说他和小周两人都留意到本篇的情节细节,觉得不错。文友、老同学问起文中一些人和事,我作了解答。因为是纪实,可以预料会有更多人关注。文友说也觉得“红线女”这篇不错,挺有可读性的。我回应:“感谢鼓励,我争取以后写得有可读性些,到知青生活那部分细节就多起来。”
最近广雅校友在群里议论自费药的事,姐妹们也有聊起。我没细看信息,据说有433种药去年4月1日起转为自费。大家都说老人最怕生病,治疗花钱身心受折磨,遇上大病还可能因病致贫。妹妹说,最终还是要靠自己,不劳累,少点超负荷,提高免疫力,尽量少点病痛。我答:过去这20年,我尽量不去看病,少买西药,小病自费买中成药。平时学习中医大姐分享的食疗养生经验,加上注重科学锻炼,争取少生病,少患大病重病,一天天平安地过,将来平静地走。至于可否如愿,就谁也说不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