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照片由74岁的退休编辑、同志母亲吴幼坚2022年3月10日上午摄于广州高第街、泰康路一带。图为仰拍高第街口民居屋顶上的景天科多年生肉质草本植物——棒叶落地生根(又名洋吊钟、不死鸟)。
在广州泰康路高第街一带走走
前天我和朋友去北京南饮茶,隔着马路望一眼高第街,感觉很冷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远近闻名,外地人来广州都喜欢逛,顾客从早到晚摩肩擦踵。我已十几二十年没进高第街了,1974年我结婚是在它对面的仰忠街,后来整条街征用,原地建起商厦——仰忠汇,来此还能唤起回忆。再后来被天河城取代,名字也改了,寻不见旧痕迹。想到很多记载着历史的街道,正无可阻挡地发生变化,你不得不承认它们日渐衰落。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会怀旧,而中青年是记不住老街道昔日模样的。正巧我在看远涛译稿《失落者——追寻六百万中的六人》(丹尼尔·门德尔松的长篇纪实),读到作家千辛万苦寻找犹太亲属生前住过的房屋、走过的街道、受尽磨难的场所……促使我趁腿脚利索去老街走走,而不要只在公园流连。
3月10日周四,我坐地铁到北京路站,先走泰康路,那儿有很多卖帽子、围巾的店,换季处理的货品摆在门口,我选了黄色、白色帆布帽,每顶10元。接着拐入起义路,看到两块介绍历史遗迹的牌子,按照指引先找到中共广州市委(特派员)旧址,是1946年6月租赁的。我回家在电脑上查看母亲曾珍简历,她1936年在香港加入共产党,1943年调到广州恢复党组织活动,开展妇女工作,发展“游击之友”组织。1946年上半年调回香港。也就是说,母亲没在这旧址活动过,她是1949年4月再到广州领导地下妇联。不过,站在那座房屋门前,望着通向二楼的阶梯,还是有些感触,父母那代人曾为理想出生入死,精神之光不灭!我再按指引牌走横街小巷,找到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位于广州第十中学内。这个年代更为久远,是1921年8月开办的,而且与陈独秀有关(详见下文照片)。如果不来这一带,我根本不会注意这两个地方。
高第街确实远不如当年繁华喧嚣,但两旁商铺依旧一家挨一家,大都经营内衣裤,也有少量裙子、瑜伽服、袜子等等。有家门前摆着断码瑜伽服,无论衣裤都是20元,我选了两条裤子,看起来质量不错,价格很便宜。这条街连着很多小巷,我也进去拍了些照片。最出名的巷子是“许地”,广州许氏望族的居住地,历史上名人辈出。鲁迅夫人许广平就在许地度过童年时光。1997年首映的30集电视连续剧《千秋家国梦》,取材自广州青年女作家伊妮的历史报告文学作品《千秋家国梦》,由卢伦常执导,赵文瑄、潘虹、张延、吴大维主演。我没看过这部电视剧,那时正忙于工作和照顾老父母,不可能追剧。伊妮很有才华,中年离世十分可惜。我想,她为完成长篇报告文学,一定来过许地多次。如今那儿分割成一个个小单元,住进很多人,应和许氏后代无关了。我在巷子里走走,拍些照片就离开,门楼旁的小店里,女主人播着粤语老歌,空气中也仿佛流泻着老广味道。这样的氛围将会越来越淡了。
以下按时间顺序发3月10日照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