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落户的第二个山村同样难忘

标签:
吴幼坚73岁同志母亲粤北阳山插队回忆广州远郊山村秋季掠影情感 |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
昨天博文说到随好友去广州远郊山村度周末,所见景象勾起我对半个世纪前知青生活的回忆。我们广雅中学28个学生,于1968年11月10日离开广州,去粤北阳山县插队落户。知青分散在新圩公社两个大队的十多个生产队。我先去走马田生产队,实行大队核算后,调去第12生产队。我们下乡45周年出版了《广雅知青阳山情》,收入知青的回忆录。我1.5万字《粤北阳山知青生涯的点点印痕》在博客发表过,昨日重发走马田章节,今日重发第12生产队章节,纪念上山下乡52周年。
摘录:月光下的凤尾竹……
虽说12队离大队部挺近,但工余开伙、种地、洗衣都靠自己,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走路急匆匆。我舍不得丢工分进山割柴草,也买不起柴草,只能就近解决。先是把村子四周荆棘丛陆续割倒,就地晒干后拖回厨房储存起来。后来农民说,阿坚你割清了村边的簕棚,老鹰飞来小鸡都没处躲!又说,路口掉下的簕条会刺伤脚板。是啊,我拖回厨房烧火时也容易被刺伤。此后我就改变做法,趁午休戴顶斗笠去附近山坡割草、挖柴头。坟头草长得很繁茂,我一个个坟头去割,社员说,你好大胆!数年后我从文化局抽到犁头公社做工作队,公社散会后独自走夜路回村,清明前后坟包上白纸飘飘,我瞟一眼继续走路。社员感慨道,阿坚真是胆生毛!
冬季,趁包菜便宜买很多回来,每餐切几分之一做菜,喝麦羹,吃番薯。村里小孩对新来的我很好奇,每餐都有三五个来厨房看我,半月后女人们说,自家孩子天天回家都说,坚姨吃包菜。她们说你这样节省不行,可我依旧包菜主打。我的自留地在村边河旁,那是一条沙底河,流水清澈平缓,村人都来洗菜洗衣。我种的东西很杂,瓜菜豆薯粟样样有点。最粗放的是苦麦菜,总吃不完,我常在河边洗它一畚箕,村人问来客人了?洗这么多菜?我答一个人吃。我也希望换口味,想吃玉米,走到自留地,捏捏这苞,不够硬,再捏捏那苞,好像可以,但剥开青皮瞧瞧,玉米粒还在灌浆呢,没舍得掰。瓜菜也这样,东摘一个,西摘一棵,回家“一锅熟”。知青们省下的口粮都不卖高价,一人挑一担去粮站卖“爱国粮”。
春耕,田水冰冷刺骨,赤脚下去打冷战。我和社员一起铲田基、拔秧、担秧、插秧。男人驶牛耙田,田水里浮起指头大小的野慈菇。我知道它微苦,含淀粉,便收集起来煲粥,或单独做菜。很多小孩捉青蛙用稻草串着回家喂鸭,我想青蛙和田鸡差不多,就请小孩给我一些,帮忙剥皮斩件,我统统丢进粥里滚熟吃。不敢端详哪是头哪是脚,是荤就照单全收。渐渐地逢年节也像在走马田那样,有人送来萝卜糍、碱水糍、酿猪乸菜了。究竟是哪家送的我分不清,回家时碗已摆在灶台上,大糍粑塞满菜馅,一碗盛一只。有时不止一两碗,来自不同人家,过后小孩来取碗,我说声:“多谢你爸妈哦!”开工有人问那糍粑好吃不,我统统说好。大队会计黄河家在12队,一次他和基干民兵去打山猪、石羊,几天后我收工回家,一只大猫窜出来,我一看灶台上有个瓦钵,里面有几块骨头。后来黄河说这回没打到山猪,打了石羊,问我羊肉好吃吗?我才猛想起那是他给我尝的野味,偏偏被猫偷吃了,我不好意思直说,就说好吃得很!
夏夜,我白天割稻晚上出快报已很疲累,从大队部走回村里,四处一片寂静,家家灯光都灭了,人们全进入梦乡,而我还没洗澡洗衣服呢,过几小时又要开工。我回屋用竹篮提着衣服、毛巾、肥皂,轻轻走过村道,来到自留地旁。这儿有个高坎,长着茂密的竹丛,如同一座屏障,高坎底下,河水浴着月光流淌。我顺斜坡下去,安放好竹篮,径直走进河里,慢慢蹲下,让清凉洁净的河水浸润全身。过一会再上岸,隔着衣服用手擦肥皂,又走回河里过清。之后赶紧回到高坎下,匆匆脱湿衣换干衣,再把湿衣洗洗就回家睡觉。也有些时候嫌换衣麻烦,反正身体和衣服的汗气已洗去,就一身湿漉漉地悄悄回屋。那一刻,天知地知心知,无欲无求无邪。不知有没人暗地留意过我这位女知青,而我后来每听到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脑际便会浮现这宁谧的画面。
旧作:粤北阳山知青生涯的点点印痕



这户人家种了大片柑橘,收成后果实堆满屋,他们整天坐在矮凳上剥果皮。果皮经制作就是陈皮,据说年头越久越值钱。果肉没人收购,自己也要不了,只好一桶桶倒进水沟任它沤烂。


老汉勤劳节俭,每天都用捡拾回来的枝干烧火,煲粥、煲汤、炖肉、烧开水……


11月16日早餐:汤面(红萝卜、土豆、菜心、两鸡蛋、少许面条);午餐:小米白米稀饭、艾糍;晚餐:汤(鸡翅膀、菇、红枣、姜)、小炒(红萝卜、豆干、菜心梗、黑木耳)、白米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