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坚在广东阳江市闸坡镇海边(1990年,43岁)
(先生郑成波摄)
女人与大海永远分不开
□ 吴幼坚
我的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共分10个栏目,第一个是“女人与大海”。大海,浩瀚无涯,风光奇丽,内涵丰富,变化万千。以大海比喻生活,是十分贴切的。我编入影集的照片,从1岁到45岁共有250多张,从中可看出人生的轨迹。而将10个栏目照片的数量、质量作比较,与大海有关的既多且好,能给整本影集开个好头。
在几十张大大小小的照片里,选哪张放首页?正面,侧面,全身,半身,远景,特写……最后决定选本文题照这张全身背面。这是1990年8月一家三口去闸坡拍摄的,那年我43岁。阳江市闸坡镇是我喜欢的旅游点,分别和家人、朋友去过多次。最后一次是2005年10月我58岁半时,博客首页戴草帽的彩照就是当时留影。我趁机再次说明这点,是因为多数人觉得我拿出来的是中年旧照,其实那张还可算是“近照”。当然我是挑看上去比较年轻的,犹如戏剧舞台上第一个“亮相”,希望给网民们留下好印象。照片里我脖子上系条紫色纱巾,不仅能让色彩丰富,还遮挡住岁月留在肌肤上的部分皱摺。
影集是大16开本,而本文题照放大为近16开本,整版只安排一幅图和两首诗,效果相当强烈。巧的是我身披彩虹浴巾,正符合人生七色的寓意。说来这并非人为安排,1986年元旦,我正考虑用什么铺在杏色沙发上,无意间看见艳丽的彩虹巾,当即买了3条。用了5年,1990年带去海边做浴巾兼道具,画面中很是夺目。直到现在,我还用它做枕巾。
照片请两位诗人为之配诗,诗如其人,各具特色。第一首《海的凝望》,由老诗人西彤把“我”这个女人,与大海联系起来——
调一汪浩瀚的蔚蓝
滋润我晶莹的诗行
牵一片缱绻的云彩
细诉我深情的向往
挽一束多姿的浪花
将青春爱之旅辉亮
谱一阙七色的韵律
去演绎生命的交响
西彤,1930年生于广西恭城。在上海完成大学学业。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曾编辑过文学杂志《作品》及参与《华夏诗报》主编等。出版过诗集《心灵的彩翼》、《爱泉》,剧本《千流归大海》和儿歌集、报告文学集等。移居香港,后定居澳大利亚。2000年成立“酒井园诗社”并任社长。现为华夏诗人笔会副主席、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副秘书长。
第二首诗由中年诗人、中国作协会员潘健生创作。他是广州人,1952年出生。当过船厂钳工,读过大学中文系,干过报纸主编,现任电台总监。1980年开始发表诗歌,已出版多部诗集,其中《心的旅程》获广东省新人新作奖。我和他参加省作协组织赴珠三角采风时认识,那时他才30多岁,身上带着工人业余作者的特色。我在随后发表的短文中,把他和另两位也在广州市郊黄埔的作者,合称为“黄埔三剑客”。与西彤配诗的浪漫抒情不同,潘健生配诗坚定有力,他这首《走向大海》,对于影集《这一株三色堇》,无疑起了很好的导读作用——
以红色的成熟与热情
走向那一片
蓝色的辉煌
坚毅而执着
你浩翰而丰富的
世界
在我的眼前
展开
14年后年已六旬的我,没有停住前行的脚步,因为生活还在继续,远方那片蓝色依然辉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