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2007-09-06 08:35:26)
分类: 我这一株三色堇—自己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阿坚在广州环市东路被称为“63层”的国际大厦前(1992年,45岁)      (郑成波摄)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 吴幼坚   

 

    我的博文常提到《这一株三色堇》,那是14年前我自行策划、自筹资金、自主编辑、公开出版的个人影集。有网友建议我把影集发上博客,我觉得可以考虑。既然当年做了这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今天不妨借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全书图文很多,水平参差不齐,加上印刷、保存等条件所限,重新发表的效果未必理想,只希望尽可能留下历史的印痕。当年各种报刊登过不少评论,我将摘录一部分陆续发表。今天先从序说起。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影集封面,由曾获国家书籍装帧设计一等奖的曹磊义务设计

 

    1993年6月22日,我的个人影集《这一株三色堇》举行了首发式。地点:越秀公园内广东电视塔上的星河歌舞厅。文友评曰:“这里是全城的制高点。”但我并非刻意选之,皆因倾囊而出加亲友赞助已花7万元出书,这歌舞厅是承包者无偿提供的。当天就有媒体作了报道,称这是国内普通人正式公开出版的第一本个人影集。6月30日,《羊城晚报》刊登了雷铎为影集作的序,编者加上题目:《自然中有一丛“三色堇”》。

 

    请雷铎作序也属偶然。原计划请著名作家秦牧作序,因我曾陪他夫妻俩和我父母同游番禺莲花山,他和我父亲出席党的十二大时又住一室,想他会同意。怎料他连为《广州文艺》创刊20周年写的文章还未交稿,就猝然病逝,我都来不及向他开口。随后我接受友人建议,登门请也是潮汕籍的雷铎作序。雷铎认真听我陈述一番,浏览了带去的照片后,答应下来。那时他是广州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在文坛已相当有名气。14年后从网上搜索资料,了解到他如今更加不同凡响——

 

    雷铎,18岁参军,33岁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一级作家,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现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文化所研究员、副所长。迄今发表文学作品、学术成果500万字,曾经以长篇小说《男儿女儿踏着硝烟》、《子民们》、报告文学《从悬崖到坦途》等获国家大奖并入录《中国新文学大系》;1992年,出版专著《十分钟周易》,在海内外有多种版本;曾应邀为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文莱国华人社团、中国风水高峰论坛等作国学、周易、风水、人体相学和佛学禅宗等主题演讲。1995年为霍英东先生南沙天后宫担任风水总设计师。他的文论和美术评论颇有影响,书法和国画颇有自家面目,尤其“左书”为其长项。其书法作品的章法布局有致,端庄雄浑。书画大师赖少其先生这样评价雷氏的书法:“金石味浓,力透纸背”,其另一恩师国学大宗师饶宗颐教授评价其书法“横平竖直,有庙堂之气”。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雷铎是一个善于自嘲的人,名片上印着:“受共产党领导,领共和国俸禄;开玄学因特网,穿香云纱西裤;住山边上房子,种三分地园林;想一百年光景,做半时辰事情。”我下载的名片出自日本画家之手,看来很对雷铎口味。

 

    雷铎的序14年后重读依然耐人寻味:“柳绿桃红,各有妙处。这株‘三色堇’如何?花自身,可以无言,无言中,却有‘道’在,这‘道’,便是: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如此,才能成大干世界的丰富。而丰富的世界,总比单一的世界要妙一点。”

 

    联想到同性恋者,同样有选择自己生存状态的自由。多年没和雷铎联系,他知道我和儿子的情况吗?他会怎样看待呢?我想,答案就在他的文章里——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李蔼文摄)

   

    她生下来的时候是个女孩,父母希望她长大会坚强。父亲是个在广东很有名的战士加学者,他在香港搞地下斗争时和他的战友、他不久后的妻子相约,彼此的爱称一个叫强,一个叫坚,所以当二女儿降生时,他们为她取名“幼坚”——自幼便坚强的意思。

   

    阿坚毕业于她父亲的母校:广州市广雅中学,一所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一八八八年的名牌中学。阿坚中学毕业时,正逢毛泽东发动那场旨在打碎和重构他领导的政权机构的“大革命”。广东省军管会派军官到校找阿坚,希望她与她父母亲——其时父母均已被定为“反革命”关进牢房——划清界线,已改名“毛钢坚”(姓领袖的姓,要坚强到如钢一般!)的幼坚,是读书的五个姐弟中的年长者(其实也才19岁),因而代表“家属”在逮捕通知书上签下了“毛钢坚”三个字。   

   

    后来,阿坚在上山下乡的报名表上把五个空档统统填上“阳山”,于是她去到韩愈当年被贬时叹为“天下之穷处”的粤北阳山县插队,后来,到了粤西与海为伴,再后来,回省城,在《广州文艺》做校对、编辑,迄今,“为人作嫁”生涯已十四年矣。

   

    阿坚再坚强,毕竟是女人,她骨子里仍是喜欢温柔、温馨、和谐、美。其实,愈是“钢”的女人骨子里愈需要“柔”,这很符合“天地之大道”。

   

    阿坚后来嫁人了,生儿子了。先生是在中学教物理的,过了不惑之年却迷上了摄影,“陪练”的是妻子。日积月累,阿坚便有了许许多多的“生活照”。于阿坚,这是她逝去的岁月的种种瞬间写照,于她的先生,却有另一种意外的收获——凭这些照片,他回母校暨南大学“见工”,而成为该校的一名教师,登上了摄影课的讲坛。阴阳合璧。夫妻互惠。在这八九年间,阿坚的镜头感越来越好,成为朋友们很不错的“摄影模特”。

   

    在朋友们“煽动”下,阿坚将自己的写真编成影集公开出版。阿坚不是撒切尔夫人、英格丽·褒曼,却出版个人影集,还请了许许多多很有名的男人和女人——她的朋友们——为她的“玉照”配诗,在个人行为规范很受约束的吾国吾民之中,这是一件需要一点想象力、勇气和决心的事情。世间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人第一个尝试。一个普通女人印行个人影集,阿坚是我迄今知道的我的同胞们中的第一个。所以我说阿坚简直是个勇士。因其是“普通女人”,这影集,才有特殊的开拓意义:一个普通女人的“生活档案”,也许比名女人更具普遍的社会学含义。当然,照片的艺术因素,再加上名人们的诗,它又多了一层审美含义。

  

    阿坚喜欢热的红、冷的黑、洁的白,于是便长出如今这株属于她的“三色堇”。

  

    柳绿桃红,各有妙处。这株“三色堇”如何?花自身,可以无言,无言中,却有“道”在,这“道”,便是:一切草木,皆有选择各自生存状态的自由——如此,才能成大干世界的丰富。而丰富的世界,总比单一的世界要妙一点。

 

    是也么?

 

                                   (此序刊于1993年6月30日《羊城晚报》,题为《自然中有一丛“三色堇”》)

 

 雷铎14年前为“三色堇”影集作序

 杭州西湖的春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