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吴幼坚访问老区 |
分类: 大千世界 |
阳江市关工委一篇来稿,引起我对雅韶镇柳西村的兴趣,便与作者、办公室副主任甄仲慈联系。他说:“柳西既是老区村,又是关工委抓的点,我那稿还未能将它写透。欢迎你来,一起去采访!”当我亲临其境,耳闻目睹令人感奋,不禁赞叹:
柳西村,果然风景不寻常
□吴幼坚
老战士论诗忆旧
国庆后,我乘大巴直达阳江。在关工委见到几位老同志都很面生,不料77岁的常务副主任陈立说:“我和你爸妈相识几十年了。解放前在吴有恒司令员指挥下打仗,解放后与曾珍同在阳江一区搞土改……打倒‘四人帮’后我去你家看望他俩,还见过你哩。”一席话拉近了我和立叔的距离,午餐时坐他身旁,无拘无束。
原籍江门市的陈立在阳江奋斗了一辈子,从政协副主席职位上离休后也闲不下来。阳江有着广泛深厚的诗词创作传统,身为漠江诗社社长,立叔十分推崇我父亲的诗词《西江月·剿匪途中》:“1950年春,司令员率队伍从阳江赴阳春剿匪,乘舟溯漠阳江北上。欣赏着两岸如画风光,他不禁吟道:‘细雨洗余清早,春温沁入秋凉。果然风景不寻常,人在漠阳江上。’”在座的卓朝众、曾昭群、甄仲慈,都是把青春献给阳江的退休干部,对这里的山川草木怀有深情,蛮有兴致地听下去:“人民坐了江山,司令员对战斗多年的漠阳江流域,情思无限,既怀烈士音容更想以后重任,写下明白如话又无比深沉的诗句:‘……我亦爱山嗜水,偶然弄墨搬文。不能淡笔写烟云,因有血痕在眼。’最后四句充分表达了作者的革命人生观:‘永远毋忘往日,前途尚有艰辛。田园虽好待耕耘,勉尽做牛本分。’他给自己定位在‘做牛’,一生践行,无论从军、从政、从文。”诸位老同志点头称是,对我说:“你父亲带领部队配合南下大军解放了阳江,到省里工作后也记挂着阳江,直到1964年重返阳江搞‘四清’,见老区人民仍天天吃粥,不觉叹道:‘唉,几时能让阳江人吃餐饱饭就好了。’可见他对阳江乡亲们的关切。”
席间,大家畅谈着,坐我对面那位看似六十出头、肤色黝黑的精悍汉子,却只是倾听。他,就是我的采访对象——柳西村农民谭家声。
小山村往事非烟
一行人乘车去柳西村时,谭家声正巧坐我前排,我刚发问,他话匣子便打开了——原来寡言少语是对老同志的谦恭。他一句“我是‘老三届’”的自我介绍,令我意外又欣喜,我俩都当过知青!他正在有名的两阳中学读高一时,因“文革”中断学业,回乡务农。57岁的他满脸刀刻般的皱纹,那是沧桑岁月的痕迹。他告诉我:“柳西有36户204人,长期处在‘山穷水恶人贫’状况,60%的口粮靠国家救济,一个强劳动力10分只值1角2分钱,整个70年代都超不过2角。”说话间,面包车从市经镇至村,全程水泥路。谭家声说:“过去只有羊肠小道通山外,荆棘丛生,别处养了大猪可以用车运去卖,我们却抬着都没路好走。那时,做梦也想不到公路会修到家门口啊!”
车子驶过一片片果林,最后停在了绿树掩映的柳西村。村委会里,市双文明单位、省级环保生态示范村的牌匾很抢眼。立叔等与主人寒暄几句便入正题。先由谭大湛老人回忆革命往事,立叔补充说明。解放战争时期,阳东区委领导群众大力开展反对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的反“三征”斗争,全区(即现阳东县)抗征会43个,会员6000多人,武装抗征队员800多人。谭大湛与堂兄一同参队,配合部队转战于这一带山区,抗击国民党军队的“扫荡”。“噢,您就在周围这些山头打过仗啊!”我对面前这瘦小的老人顿生敬意。曾任阳东区委书记的立叔强调,反“三征”由点及面发展成群众性行动,可见当地人民有听党话、争先进的好传统,这也是柳西村能在改革开放中创造佳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