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大千世界 |
根深叶茂
□吴幼坚
家住顺德大良的离休干部、东纵老战士梁莹,是公众评选的优秀母亲。要说她和丈夫卢鑑壎的育子之道,似也无特别之处,然而逐一落实这“老生常谈”则非易事。
梁莹夫妇认为,在培育后代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卢鑑壎是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解放后被极左路线迫害,受到降级、撤职、开除党籍三大处分,从领导干部变为中学教师。但他坚持以共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备课、改作业常忙至凌晨。耳濡目染,卢家的一女二子都以父母为人生的第一位教师。卢家收入稳定,生活条件较好,两个儿子都送入幼儿园,家中还请了保姆。为使孩子不致娇生惯养,梁莹夫妇从孩子读小学起就培养勤劳俭朴的作风。星期天,由老保姆带他们上山捡枝叶回家作柴火。每月给他们3角零用,并代开个存折。梁莹自己坚持家庭开支有计划、要记账,给孩子树立了榜样。“文革”期间,夫妇俩都被监护,大女儿当了知青,家中只剩下13岁的卢小良和11岁的卢展。兄弟俩每月从家长被冻结的工资中每人领取10元生活费,由卢展掌握。两个孩子精打细算,靠这20元解决了伙食,偶尔还能煲一次汤。一年多里,两人每天为橡胶厂处理回收的破胶鞋,为炮竹厂的鞭炮“入引”,所得工钱全部储蓄起来。到梁莹被放回家时,儿子把76元悉数交给母亲,她顿时热泪盈眶。
由于“文革”的耽误,卢小良1969年才被安排到顺德一中读书。他认为自己已15岁,羞于上学。父母鼓励他好学上进,表示将来若有机会考大学,家庭无论多么困难都会供他深造。小良想通后狠下功夫,成绩由小学的全班最差变为初一时全班最好。高中毕业时各科成绩都在85分以上,为以后考大学打下了基础。在中学阶段,小良继续保持从小养成的热爱劳动的习惯,积极参加学校安排的集体劳动,主动帮五保户做家务。高中毕业后,他原可以通过父母的关系安排在乡镇企业工作,但家长还是支持他到农场去锻炼,于是小良成为顺峰山农场知青。在原场长、老干部卢宜威鼓励下,他带领青年突击队,热情投入农业科研和生产劳动,被评为佛山地区优秀知青。
1977年恢复高考,卢小良考入了华南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从事草业科学的教学工作。20年前,草业科学是一门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冷门学科,但这门学科对国家建设很重要。卢小良急国家之所急,专心致志地投入教学与科研,从未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所吸引。有远见卓识的父母一直以实际行动支持儿子。小良的儿子从小患先天性疾病,梁莹夫妇不惜花费大笔钱,亲自带孙子四处求医,以尽量免除小良的后顾之忧。卢小良刻苦钻研又注重实践,成绩显著。1992年他在全国草原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了9篇论文,获得好评。他被派到海南、深圳农场搞科研期间,梁莹除争取到顺德农委支持5000元作经费外,还从家里拿出1万元给儿子用于培育杂交种子。经过10年艰辛,卢小良育成牧草新品种——华农1号青饲玉米。这种牧草大面积种植不但可满足畜牧业的需要,而且可以绿化草原,保护草原,抵御土地沙漠化。2003年在内蒙古推广,取得亩产12~16吨的高产纪录,对照内蒙古常用品种增产42%,为青饲玉米产量第一名。卢小良还经过多年试验,反复筛选,培育出根深1~ 3米,不怕水浸的“香根草”,若在水边加种“巴拉草”,就可共同发挥护堤、护湖作用。“香根草”对珠三角水网地区绿化、湿地保护效果很好,在顺德、河源等地试用深受欢迎。如今,大学教授卢小良已在华农大建成草业科学专业及硕士培养点,形成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100人的新学科,建立了南方草业中心,并担任广东省草业与环境协会会长。他的科研成果屡获农业部和省、市奖励。
在梁莹夫妇眼中,大儿子是出色的,小儿子也是好样的。1973年,卢展与哥哥同时高中毕业,按政策他可以留城。时任顺德工业局副局长的梁莹,决定安排儿子到农机二厂锻焊车间打大锤。多年的基层锻炼,培养了卢展踏实苦干的作风,他入了党,担任了车间主任。父母不断鼓励他充实自己,于是他1984年去中大读了两年哲学专业,2000年又到中大攻读在职经理工商业管理硕士专业课程。他主管的外资企业(110人左右)从2002年起,每年创税利1500~3000万元,产品占国内市场份额30%。
梁莹夫妇都是关心下一代志愿工作者,他们认为工作要从身边做起。2000年春节,他俩对亲人进行了一次家史教育。除讲述自己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外,还回顾了卢鑑壎的父亲在70多年前,东渡日本学得科学知识,回国后在家乡开设医馆,又为客户安装电话、生产干电池,以其收入支持两个儿子读大学的往事。孙儿卢宪奔听了家史后加倍发奋读书,如愿地考入华农大园林专业,高考成绩在整个专业的学生中名列前茅。由于他在大学成绩好,离毕业尚有半年就被一家知名大企业正式录用。眼看儿孙们在健康成长,两位老人深感欣慰。
(用笔名刊于2006年第3期《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