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科委对早期科技企业的支持回忆录

标签:
海淀科委胡定淮中关村传记作家齐忠纪世瀛中关村早期科技企业 |
分类: 陈春先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历 |
作者
2022年4月15日
图为:2020年11月19日,右起,胡定淮先生与原中科院高企局副局长钟琪同志(女)合影留念。齐忠摄影。
导读:原海淀区科委主任、原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常务副主任胡定淮先生,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早期民营科技企业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他支持陈春先、纪世瀛创办华夏所,以及科海公司、信通公司等公司的创办。还为四通公司、钛金公司、希望电脑公司等中关村众多公司解决重大问题。本回忆录详细记载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早期,海淀区科委推动创办科技企业的历程,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弥足珍贵。
胡定淮先生,提出的海淀区科委和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任务,就是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理念。胡定淮先生深受中关村科技企业家的尊重,被称为“开明公公”。在此,《北京•中关村民营科技大事记》的作者纪世瀛、齐忠对胡定淮先生表示深深的感谢。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荣幸的成为新中国首批大学生,那年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农学院。不久,北京大学农学院与清华大学农学院等院校合并,组成北京农业大学。后来农业机械学院又合并入北京农业大学后,北京农业大学更名为“中国农业大学”。
1952年,我在大学入党。
1953年,我毕业后被留校工作,工作地点在北京农业大学东北旺农场。后来经过机构调整,东北旺农场全部交给海淀区政府,从此我也随之转到海淀区工作。我曾在西郊农场、苏家坨公社等地任职,在海淀区农村工作了27年,对海淀区山山水水我都十分熟悉。
1981年,我出任海淀区科委主任,后来又任海淀区外经办主任、海淀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海淀区新型产业联合总公司总经理。不久,中关村迎来了科技企业第一次创业的高潮。我也进入了人生中最快乐和最忙碌的阶段。
2、帮助陈春先与纪世瀛开办华夏所
1980年10月23日,中科院物理所核聚变科学家陈春先教授、工程师纪世瀛、崔文栋等人创办了中关村第一家公司“北京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注:以下简称“服务部”。)我很关注这个新生事物,经常去服务部去看看,并与陈春先教授、工程师纪世瀛、崔文栋成为好朋友,我与纪世瀛同志至今还来往频繁。
1983 年 1 月 29 日,《经济日报》以领导人的批示和《研究员陈春先扩散新技术竟遭到阻挠》为的主题文章,在第 1 版显著位置发表,公开支持陈春先教授。当天早上陈春先教授、纪世瀛同志拿着报纸来到我家,我看到后非常高兴,就带着陈春先教授、纪世瀛同志到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同志的办公室。
贾春旺同志看了也十分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很好机遇,海淀区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利用海淀区科研人才密集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产业,改变海淀区农业为主的格局。贾春旺同志马上把区政府负责人史定潮同志(女)、邵干坤同志找来,与陈春先教授、纪世瀛同志共同协商如何扩大服务部。
1983 年 4月 15 日,在北京市科协赵绮秋同志(女),海淀区委、区政府、区科委的共同努力下,在服务部的基础上,创办了“北京华夏新技术研究所” (注:以下简称“华夏所”。),我任该所理事长,也就是现在的公司董事长,赵绮秋同志,海淀工业公司的丑续同志任副理事长。陈春先教授任所长,纪世瀛、崔文栋任副所长。当时丑续同志任海淀工业公司总经理,就从该公司拨出十万元,作为该所的启动资金十。后来该所不断扩大,又开办了华夏电器公司等。
华夏所后来与中科院器材站签订一笔320万元的买卖合同,因为双方在交货时发生纠纷,打了好几年官司,华夏所因败诉而倒闭,令人惋惜。
3、海淀区科委引导科研人员在中关村创办公司
科研人员在中关村创办科技公司,就是想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进入流通领域,也就是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做出贡献。我对科研人员的这种心情,感受还是比较深,认为海淀区科委应该大力支持,引导科技人员到海淀中关村来办公司。
我就依靠海淀区科委、海淀区政府和科学院、大专院校、大院大所的各种关系,分头派人到大专院校、中科院、大院大所,去找他们的科技开发处,找有关领导请他们到海淀区创办公司。再把相关政策向他们讲解,例如企业营业税免缴三年,海淀区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政策等,这些有关领导听后很受鼓舞,他们积极的在海淀区投资创办公司。
科技企业家提出的困难,海淀区科委能够做到的,尽我所能帮他们解决。当年海淀区科委先是把科技企业、科技人才、科技项目引导到海淀区乡镇企业,后来就发展到直接引导海淀区里来办科技企业,由海淀区出面来办,创办“海淀区新型产业联合总公司”,我任公司总经理,公司的目标就是加快引导科研人员在海淀区创办科技公司。
海淀区科委还以海淀区白石桥到北京大学,由南往北这条大街为科技企业主要创办基地,也就是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动员这条街上的海淀区国有企业,例如副食品公司、蔬菜公司、种子公司、煤炭公司、工业公司、供销社把自己的门脸房租赁给科技企业,后来形成闻名天下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
这些国有企业开始是把门脸房租给科技企业,后来这些国有企业也看清楚了,科技企业赚了那么多钱就不租了,提出合办科技企业,我出地方,你出技术,有好多科技企业是这样的办起来的。
早期的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大多数是刚刚走出中科院、大院大所的知识分子。他们研究科研成果是内行,对外面世界却很陌生。面对工商局、税务局、物价局,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繁杂的规章制度往往会“犯错”,所以海淀区科委就成为他们的“娘家”,有事就找我们科委。
那时候我白天在单位工作忙不完,那些想创办科技企业的人,想找科委解决问题的人就找到我的家谈工作,有时人太多了,他们座在小板凳排队就等着与我谈话。
2000年11月19日,我与原中科院高企局副局长钟琪同志(女)、原科海公司总裁陈庆振同志、希望电脑公司董事长周明陶同志、齐忠同志聚会叙旧。希望电脑公司董事长周明陶同志回忆创业时期时,他说:“我们刚从中科院出来办公司时,有好多问题需要请人吃饭来谈,我对工商、税务等事情十分陌生又不会喝酒,只好请老胡出面陪座来谈。”
我听后自嘲的说:“那个时期我经常要为科技企业办这些事,虽然没有成为腐败人物,但是吃了个‘腐败肚子’。” 大家听完都笑了。
4、钟琪同志(女)与我共同创办中科院在中关村首家企业科海公司
中科院在中关村创办的首家企业是科海公司,从此开启了中科院在中关村创办公司的大潮。中科院在中关村创办公司,对中关村科技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今天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代替的巨大贡献。而科海公司的成立,是钟琪同志(女)与我与共同努力的结果。
1982年 11月 27 日,中科院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展览交流会。”交流会结束后,中科院准备成立专门的机构向社会推广科技成果,这个专门的机构初定的负责人,是中科院计划局的钟琪同志。我得知这个消息后,就骑着自行车到中科院找钟琪同志商谈,中科院与海淀区合作问题。
钟琪同志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改革意识张很强,我们很快达成协议,中科院在海淀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组织在中关村的中科院物理所、力学所、电子所等十几名科研人员,在海淀区考察区里的乡镇企业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考察人员中就有中科院物理所的陈庆振同志。
我向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区领导史定潮、邵干坤同志等汇报这项工作后,他们非常重视这项活动。认为中科院有资金、有懂技术的高级科研人员,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如果在海淀区开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成功了,会改变海淀区的产业结构,给海淀区经济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考察海淀区的乡镇企业后,认为这些企业人员知识程度太低,不可能顺利的把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不如先开办一个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中间机构,使科技成果顺利的转化为产品。
当年海淀区的乡镇企业大多数是农民,文化成度很低只有中小学毕业,很难应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这项工作。所以海淀区的领导同意了这个办法。
1983 年 4月 28 日,中科院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注:以下简称“科技咨询开发部”。)钟琪同志任科技咨询开发部主任,她后来出任中科院高企局副局长。
1983 年 5月4日,中科院和海淀区领导,在四季青乡礼堂举行签订协议大会。中科院出席会议的有中科院副院长叶笃正、计划局副局长林文成,计划局成果处副处长、科技咨询开发部主任钟琪同志,中科院物理所陈庆振同志等。海淀区出席会议的领导有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海淀区区长史定潮、常务副区长邵干坤,海淀区科委主任胡定淮、副主任孙景仑等。
中科院副院长叶笃正,海淀区委书记贾春旺在协议上签字,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科技咨询开发服务部北京海淀区新技术联合开发中心”,任命陈庆振同志为该中心总经理,后来该中更名为“科海公司”。
当年中科院不少人对创办科海公司争议很大,所以科海公司在创办时中科院没有出钱,海淀区政府也没有钱。当年北京市政府要求海淀区成为北京市的蔬菜供应基地,并拨给海淀区把农田改造为蔬菜基地的资金,当时叫“菜蔬基金”,海淀区政府把“菜蔬基金”中的十万元拿出来,借给科海公司作为启动资金。海淀区政府这种作法是违反规定的,是私自挪用公款,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1984年 1月7日,中科院副院长叶笃正又批给科海公司25万元,作为该公司开办“科海中间试验厂”的费用。
1984年春季,海淀工商部门找到科海公司要罚款,因为科海公司没有到工商局注册,属于非法经营。海淀区政府和我,为了保护科海公司,向工商部门说明,这是知识分子办企业,不懂什么要注册。海淀工商部门的同志也非常理解,让科海公司补办注册手续。
1984年5月,科海公司在海淀工商局正式注册,企业是集体所有制。
1984年,科海公司年经营额2352万元,盈利527万元,成为中关村四大公司之一,也就是四通公司、信通公司、京海公司、科海公司,简称“两通、两海”。科海公司的成功,推动了中科院各研究所在中关村开办公司的高潮。
6、我与信通公司的成立
1983年7月,在中科院科仪厂工作的金燕静同志(女)来到我家,商谈开公司的事。我的夫人郑万珍是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她后来成为正研究员。她与金燕静同志关系非常好。因为这个原因找到了我,让我协助她创办信通公司。
当时的信通公司有两个股东,一家是中科院科仪厂,一家是中科院计算所,每家投资100万元,这在当年是一笔巨款。
我当时兼任海淀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海淀农工商总公司也是海淀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种探索。当年海淀区的农业局、畜牧局、农机局等机构都改制为公司,合并到海淀农工商总公司。该公司对外的名称为“海淀区新型产业联合总公司”,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1985年8月20日,全国开展第一次“清理整顿公司”,要求政企分开,政府工作人员不能兼任公司负责人,要么辞去公职去经商,要么辞去公司职务回政府机构工作。我选择辞去公司职务,经海淀区政府批准,又回到海淀科委工作。后来海淀区在海淀农工商总公司下的各个机构,实在庞大复杂,尾大不掉很难管理,又改回原来的名称回归海淀区政府编制。
我与金燕静同志协商创办信通公司的过程中,决定海淀农工商总公司也投资100万元。当时公司没有钱,只好向银行贷款100万元来投资,这个举措引起不少人的议论,认为风险很大。我向大家解释说:“公司没有钱只能向银行贷款投资,我们应该看的远一点。”
信通公司在中关村没有办公地址,海淀煤炭公司在黄庄有块空地,就是现在的中关村家乐福超市的南门那一带。我与海淀煤炭公司协商要租赁这块空地,盖一座二层的小楼作为信通公司的办公地址。当年单位出租办公用地是不合法的,我就用“联营”的办法,回避单位出租办公用地是不合法的问题。也就是信通公司与海淀煤炭公司签订一份联营协议,把海淀煤炭公司在黄庄的空地变相的租赁给信通公司,为了假戏真唱,海淀煤炭公司还派出三个人到信通公司工作。
1983年底,信通公司开始运行。
1984年6月19日,信通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金300万元,中科院科仪厂、中科院计算所、海淀农工商总公司每家投资100万元,企业性质是股份制。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曾茂朝同志任信通公司董事长,我任信通公司副董事长,金燕静同志任信通公司总经理。我和曾茂朝同志在信通公司是不拿工资的。
1987年。信通公司向三家股东,各返还利润110万元,说明信通公司成立后经营非常好。
1988年,信通公司成为中关村四大公司之一。
6、为四通公司与钛金公司解决困难
1985年5月,四通公司派人要去日本三井公司商谈开发四通打字机的事情,当年对人员出国的审查非常严格,要由组织部批准,没有批准出不了国。四通公司是民营科技企业,公司的负责人当时找了中科院、海淀区政府、区委组织部等部门,都没有批下来。四通公司负责人很着急,公司人员去不了日本,开发四通打字机就吹了。
四通公司负责人又找到海淀区科委求助解决这个问题,那时我不仅是海淀区科委主任,还是海淀外经办主任。我想了个办法,绕过外事办有关部门,走海淀外经办这条路。我们和北京市外经办的关系都非常好,北京市外经办的同志对我说:“你们先盖个章同意了,我们就放心了。”
我说:“那行。”
我就写了份证明,证明四通公司负责人等人,至今尚未发现有任何政治问题,同意赴日本。随后北京市外经委的同志批准盖章,四通公司的人顺利出国。
当年是海淀区科委、海淀外经办、北京市外经办的同志热心帮助四通公司解决这个难题,否则四通打字机就可能发展不起来。
王殿儒教授原是中科院力学所的科研人员,他曾在苏联留过学,是个很有才华的科学家。
1985年10月28日,王殿儒教授辞去公职,在他的老家河北省遵化县创办“北京长城钛金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公司发展大了,王殿儒教授要在中关村试验区重新注册新的公司。他找到海淀区科委,我亲自为他办理了营业执照,还在海淀乡和海淀北安河为王殿儒教授找地,解决钛金公司的工厂用地。
王殿儒教授对海淀区科委的工作非常满意,他经常说:“海淀区科委和试验区是钛金公司的家。”
王殿儒教授创办的钛金公司,后来成为世界三大钛金公司之一。
2022年,王殿儒教授已经是九十岁高龄的人,但是他还工作在公司的第一线。
7、在试验区工作与为企业服务的原则
1988年8月5日,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注以下简称“试验区”。)胡昭广同志任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我任试验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胡昭广同志毕业于清华大学,思维清晰,对工作认真负责。我积极配合胡昭广同志的工作,在试验区任何会议上,对胡昭广同志的决定从来都是表态支持,从不提出反对意见。
有一次胡昭广同志和我私下交谈,他说:“老胡,你为什么对我的决定在会上从不提出反对意见?”
我说:“你在试验区是主持大局的人,全力支持你的工作是我的责任,所以在公开场合下我不会提出反对意见,使你的工作不好开展。有意见私下交流一下就可以了。”
胡昭广同志和我在试验区工作的那段时间,合作非常愉快。
我常常对试验区工作人员讲,试验区每个工作人员要有为科技企业服务的意识,为科技企业服务是我们的原则。
当年,有些人对科研人员创办公司有些看法,甚至有人说:“科研人员到有关部门办事时,连话都说不清楚,还办什么公司。”
我对这种说法非常不满,我说:“科研人员是知识分子,他们下笔能成章,出口万言。为什么到有关部门办事时连话都说不清楚,是有些部门,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把科研人员吓的成那个样子。所以试验区要以科技企业服务为原则。”
2022年的今天,中关村老企业家们提起试验区的工作,都说那是我们的“娘家”。
什么是为科技企业的原则?就是对科技企业有利的事情,积极去干。对科技企业不利的事,就不去干。
1990年,全国进行第二次“清理整顿公司”,对海淀区民营科技企业影响很大。有些人提出要成立专门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的机构。我当时就表态不能干这件事,因为对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我们不懂,谈何管理。要无为而治,不干涉企业的管理。如果成立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的这个机构,海淀区民营科技企业是管一个,倒闭一个。
1989年11月8日,全国开展第二次“清理整顿公司”运动,该运动结束后,上海市科委的同志到海淀试验区参观考察,看到试验区民营科技企业,占试验区总企业的比例60%—70%以上。他们很是惊讶,因为在全国第二次“清理整顿公司”运动中,上海的民营科技企业、民营企业几乎全军覆灭。他们问我:“试验区是怎么管理民营科技企业的?”
我说:“对于试验区的民营科技企业,最好的管理,就是不管。如果管理民营科技企业,让谁去管呢?这是个大问题。”
2022年,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创办42周年,我也进入“米寿”之年,也就是91岁了。回顾往昔,我仍然是心潮澎湃,怀念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早期艰难的创业阶段,怀念当年许多不畏艰苦勇于探索,科技企业家的老朋友。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伟大创举,我能够为成中关村改革开放大道上的一块“铺路石”,感到荣幸,为此我一生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