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友专利事务所创业回忆录

标签:
三友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李强中关村传记作家齐忠纪世瀛历史 |
分类: 陈春先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历 |
不忘初心:北京民营创业之艰难—李强(女)篇(六)
中关村传记作家
三友专利事务所创业回忆录
图为:创业初期的李强。
导读:在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界及中关村科技园区内,女企业家占的比例屈指可数。有中国经营大学校长蒋淑云、时代集团王小兰、李强、张洁等,李强不仅是民营科技界最年轻的女企业家之一,其涉及的领域也是独特的。她所从事的企业是知识产权保护领域中很重要的专利商标、著作权代理工作,业务覆盖国内外化工、生物、电子、机械、自动控制等多项领域,不仅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代理第一家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本回忆录是在2002年完成,真实的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伟大创举,创办民营科技企业艰苦奋斗的创业历程。不仅是研究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历程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北京及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宝贵的历史文献。为此《北京•中关村民营科技大事记》作者纪世瀛、齐忠向李强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1986年10月9日,我创办中国民营科技企业首家专利事务所,“三友专利事务所”,企业初始资金只有1000多元人民币,创业之初主要靠的是勤奋工作。后来公司做大了,更名为“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注:以下简称“三友公司”。)目前,靠的是管理。我作为公司总经理,对公司的每一项规章制度都要首先遵守,因为在制度面前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1977年,我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有线通信系,因表现突出,幸运地被留校任教。(注:“北京邮电学院”后更名为“北京邮电大学”。)
1984年,我国专利法实施后,北京有关部门举办培训第一批专利代理人培训班,我被学校派去参加学习,结业后拿到了专利代理人证书。从拿到证书那天起,被这个新型事业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这个事业。
随后学校开办了“邮电学院专利事务所”,我成为这个事务所的负责人之一,并且想在专利事业大干一场。
1986年,因种种原因,北京邮电学院要“脱钩”这个事务所。摆在我的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继续当大学老师,一种是“下海”继续干自己热爱的事业。
我白天跑专利业务,烧窑的事情自然安排在晚上。每当夜晚封窑之后,信步小院,眼望星空,仍在憧憬着自己事业的未来。产品赚到钱,再把钱投入到心爱的专利事业。
我创业之初最痛心的事,是有一次我蹬着装满黑陶工艺花瓶的三轮车,在去海淀太平庄的路上,一个转弯没走好,只听‘哗啦’一声响,车上的黑陶工艺花瓶掉下来一半,我的心和花瓶一样也碎了。我深知这里边不仅凝聚着大家的汗水,更凝聚着大家的希望啊!这件事虽然过去了十几年,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还有一次,客户来事物所来访,因为特殊的原因,我只好在一家卖茶叶铺的柜台边上接待客户。“窥一斑,观全豹”,通过这两件小事,可以想象出当年创业之艰难。
今天,三友知识产权集团是以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为核心,集合知识产权代理、知识产权法务、知识产权咨询以及知识产权国际法务等高精业务的综合性知识产权服务集团。集团致力于全方位服务于客户,建立了包括申请代理、法律法务、侵权诉讼、维权打假、战略定制、检索咨询、评估交易以及翻译服务在内的具有集成创新意义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链”。
三友IP集团汇聚了国内一流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律所、咨询机构、培训机构、翻译公司等优良服务资源。集团内各家机构各具优势、业务互补、资源共享,其创新的组织架构、精英化的服务团队、优质的资源配置使三友公司能够更快速地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为客户的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水平以及知识产权商业化效率提供更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三友公司目前有8家分支机构在德国、日本、苏州、大连等地设立了办事处,400多名员工形成跨国集团公司。但是几十年来,三友公司初期创业的情景,仍然清晰不断的在我的脑海出现,仿佛就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