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夏至的到来,常常伴随着高温、暴雨、梅雨、潮湿,很多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容易急性发作,症状加重。居家时间较长,突然面对高温和潮湿,人体的调节能力和体质都有所下降。因此在这个时节,人们更要注重预防疾病,同时也要宁心安神、清淡饮食、适当锻炼。必要时,可以进行针对性的中医调理。
【养生方法】
这几天,不断有3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和阵雨侵袭,正是典型的夏至节气。中医有云,暑易挟湿,暑湿缠绵致病。这个时候特别要注意:防暑热,化湿邪。
养心安神:
首先要养心安神,勿急躁,心静自然凉。保持良好的睡眠,晚睡早起,睡好子午觉。适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容易吸收。湿热质、阴虚质的市民适当吃点苦味食物,苦能燥湿、解暑、促进食欲;气虚质、阳虚质的人要避免长期食用寒冷、苦味食物,以免损伤脾阳。
适当运动:
今年居家时间较长,缺乏运动,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和体质有所下降,相比以前可能会更不耐高温和潮湿,且更容易上火,出现心火旺、肝火旺、胃火旺的症状。因此,此时更要注重养生保健,作息规律、适当运动。此外,也趁着夏至养阳,冬病夏治的时机,根据自己的体质和慢性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中医调理。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安然度夏。
有些人群特别不耐夏天,湿热质的人,以及气虚质、阳虚质的人。这两部分人群是两极分化的。太湿热质的人,会因为暑热重,出现一些困乏的症状。但是气虚质、阳虚质的人,因为适应高温、潮湿的能力下降,也会觉得不舒服。所以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的类型,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来进行针对性的调理,把自己的抵御外邪,就是调节对外界的高温潮湿的能力,再调节一下。
同时,提醒户外工作者,要注意防暑,及时补充水和电解质,控制户外工作时间;可以饮用凉茶、酸梅汤、绿豆汤、盐汽水等清暑热,补充蛋白质和电解质。室内人员善用空调,注意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避免大量进食冷饮及冷水洗浴;同时年老体弱的人,防止出现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