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时候的那些事

(2018-07-05 09:58:01)
标签:

杂谈

小时候的那些事儿

老夫今年已逾古稀,在被古人称为古稀老人的我,自称老夫,不能算狂吧?但在今天七十、八十小弟弟的时代,还是有点狂。到了这个年龄的人,对自己的今后会怎样好像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因为已经明确地知道那个盒子是你必然的归宿。这不是什么宿命论,这是自然规律。长生不老只是深藏在人们心底的那个无法企及的愿望,所以好好活在当下,不要去想那些没谱的事了,牢记那些哲人对大家的谆谆教导吧。

人老了,对以后的事是不那么在乎了,但对以前的那些事却好像怎么也挥之不去。最近看到有朋友发的一个贴,说有位老将军因为有点咳嗽,去医院看病。一位年轻的大夫检查后认为,无甚大碍。就说不碍事的,回去注意休息、多喝点开水就行了。老将军听完后心里就只犯嘀咕,怎么有病不给吃药,让喝开水?这不是在敷衍我吧?这时他遇到了该科室的主任,主任一看是老首长,马上开单子让他住院,吃药止咳嗽,结果咳嗽不咳了,痰却咳不出来了,变成了肺炎;是炎症就消炎;结果抗生素的副作用导致心室性心脏病,于是进了重症监护室……,结果他再也没能自己走出这监护室。家属是后悔莫及,没有听从那位医生的忠告,喝喝开水,也不至于在短短的十几天时间里把一条老命送掉。这种事苏州话就叫做:不死活扒煞。但是在今天,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是个案,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自己稍有不适,就赶紧去医院。医生要是经检查认为只要多喝开水,注意休息就会好的,不是认为这是医生在忽悠,就是认为这个医生医术不精,就要另找专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想原因是多样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医疗水平有了极大地提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人们就产生了对药物的依赖性思维,就是形成了有病就医,就医吃药,药到病除的习惯性思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管大病、小病就往医院跑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其实身体有些不适,并不一定是所谓的“病”,只是自己身体遭受外界入侵的应激性反应,或者是体力透支出现的疲倦症状,只要能调整生活状态,就会自然消失。我不是医生,无权对他人说三道四。只是几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我,人——有着很强自我康复的潜力。所以在我写这篇文章时,心里一直很纠结,起个什么题目。于是就想了小时候的那些事,小时候的事很多,今天单单对就“病”来谈谈的一点儿时的记忆。

在我小时候的那个年代,中国还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上海那24层的高楼就是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摩天大楼,谁家要是有一架无线电收音机,就是奢侈品。那时候一个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家庭成员有些小毛小病,一般是不会上医院的。但俗话说:人是吃五谷杂粮,特别是在那个低水平的年代,偶感风寒是经常的事。那怎么办呢?刮痧,就是那个时代最简单但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苏州人刮痧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食指和中指的弯曲部位,沾上水在人的颈部,用力提拉,直至皮肤上出现褐紫色为止苏州人称为提痧。另一种是在人的背部,用汤匙沾上水或油(一般用于小孩,水刮疼痛感要强烈些)顺一个方向剐蹭,直至皮肤上出现褐紫色为止。如果有个头疼脑热,有时也会用这种方法,不过部位在太阳穴、印堂。我认为这和中医常用的针灸、拔罐等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运用于刺激的方法,来调动人自身的修复功能,这样的好处就在于,人能够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现在到医院去看病,医生的法宝就是挂水,其功效是无可怀疑,但是现代人越来越认识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产生耐药性,……,所以现在孩子有个感冒发烧,医生也不主张挂水了。但是现在的年轻妈妈们,怕孩子受不了刮痧时的疼痛和刮痧后紫淤的外观,所以,刮痧这种方式就很少见到了。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有自我意识来避免伤害,有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所以磕破皮、被锐器划伤,流血总是难免。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的通行做法就是上社区卫生院进行处理,要是被铁器一类的器物划伤,可能还要打上一针破伤风针。可是在我们小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伤口用水冲洗一下,然后从乌贼鱼的背脊骨上刮下一些粉,敷在伤口上,止血效果不错。最近看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中华医药节目,就介绍了乌贼鱼骨的各种用途,看来我们的祖先在就发现了有些动植物的医用效果。所以过去苏州的家庭,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吃完乌贼鱼后,将其背脊骨晒干保存起来,已备不时之需。

我依稀记得那时家家户户烧饭做菜,还都用传统的灶,就是用稻草或木材作为燃料的那种灶。所以小孩不小心被烫痛或被烫伤的事,时有发生。但那时有一样缓解烫痛、烫伤的有效物品——浆糊。为什么浆糊称为家家户户都有的必备品呢?他可不是为烫痛或烫伤准备的,而是做鞋用的。那时一家老小的鞋子全是家庭主妇一针一线纳出来的,做鞋底、鞋帮都要用到浆糊,但浆糊什么时候被发现可以缓解烫伤、烫痛的症状,我不得而知,应该是代代相传的结果吧。

有一年我去四川出差,见许多地方有卖药茶,这作为我们从江南来的人是十分好奇,所以我也买了一碗喝,不太好喝,但四川人却十分习惯。后来经四川的同事介绍,四川湿气重,特别是重庆,所以四川人有喝药茶的习惯,用以祛湿。现在广东的加多宝凉茶是家喻户晓,其实也不好喝,但它的功效和四川药茶是一样的,只不过叫法不一样而已。于是我想起来,小时候,每到夏天,家长都会从药店里买回来一些青蒿,每天喝水就喝用它泡的水,用来防暑降温。

小时候常听到大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小孩是纯阳之体,是药三分毒,所以,一些小毛小病,就是通过这些传统的方法来处理的,不只是穷人的孩子是这样,好像一些家庭富裕的家庭也是这样的。显然,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足球是圆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