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侬软语
吴侬软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82
  • 关注人气:1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足球是圆的

(2018-07-09 10:19:33)
标签:

杂谈

足球是圆的

这是早些年流行的一句话,好像很直白,但是它的内涵好像是要告诉大家,事物是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的。中国的三大球(篮球、排球、足球)遭国人吐槽最多的是哪个,我不说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光吐槽是没有用的,作为一个竞技性运动项目,你技不如人,只能面对现实。

现在,足球世界杯在俄罗斯激战犹酣,赛程已接近尾声,有些被人寄予厚望的球队,纷纷败北。随着乌拉圭、巴西被淘汰出局,世界杯事实上就变成了欧洲杯。这种结果好像大大出乎人们早期的预期,这就是因为足球是圆的。中国的球迷确实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有着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虽然球场上不见中国队的身影,最终冠军究竟花落哪家,这都无关精要,所以,还是有大量球迷涌入俄罗斯,为自己喜欢的参赛球队摇旗呐喊。对那些提前结束本届世界杯赛程的球队,送上期待下一届的祝福。

本人不是球迷,只是个球类运动的爱好者,从小就喜欢打球。一开始自然就是从我们的国球——乒乓球入手的,那时家里穷,买不起球,更买不起球拍,所以只有在小学体育课有限的机会中才能蹭上一把(抬老爷),水平就可想而知。但自认为自己运动的感悟力还可以,所以在不断观摩他人的动作,在蹭的过程中加以体会,学会了推、切、抽、削等动作。小时候星期天喜欢上外婆家,因为这不仅能蹭上一顿饭,还能蹭上一个打乒乓球的机会,因为外婆家的房东有一些同龄的孩子,他们家庭条件还不错,有拍有球,有地方,球桌就是将门板卸下来,垫上两条长凳,球网就是一根竹竿加上两块砖头。因为人少,打球的时间就多,条件虽然简陋,由于水平相近,所以玩的兴致一点也不低,在这过程中,球技就不断得到提高。以后在初中的学习时间里学会了打篮球,踢足球,到了高中学会了打排球、打羽毛球……。一直到现在老了,有些老年运动项目还是能参乎一把。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所以技术水平就一直停留在业余水平,这就是所谓的野路子。由于有了这几十年的运动实践,对球类比赛中的一些门道,还是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因此想就作为集体项目的球类运动的一些共性问题,说一点浅陋的想法。

一个集体的运动项目离不开个人技术、团队协作、战术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我们这里以足球为例。

我们先说个人技术:这里又包含体能(身高、速度、耐力),如果你有足够的身高,那么你在争顶、冲顶等技术发挥上就具备充分的优势,速度和耐力在竞技体育中有多重要,我不说大家也明白;对抗能力(体重、灵活程度),大家都知道足球其对抗性是十分强的一项运动,如果你挤不开他人,又避不开他人,即使你有出众的脚法,那也是无济于事的;对这项运动的认知能力(就是所谓的意识),在比赛中,要想比赛取得胜利,每个个人,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比赛中的角色,你该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地方,去捕捉那稍纵即逝的战机,这就是所谓意识问题,这是教练员无法预先安排的,全靠自己在实际比赛中去把握。所以,个人技术是一个运动团队的先决条件,再说团队协作,因为是集体项目,不是单打独斗。我们看到有些球队虽然没有大牌的球星,但是仍然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就是所谓一个球队的集体意识非常棒。所以一个团队在比赛当中是否配合默契,让每一个队员的个人技术充分得到发挥,是取得胜利的关键。第三就是战术运用。竞技比赛中,每一场比赛的对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使是遇到曾经交过手的队伍,他们的教练和队员可能都有了新的调整。所以,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就有一个排兵布阵的问题。一支球队的教练员犹如战场上的指挥员,必须知己知彼,在比赛过程中,调兵遣将,以保证在比赛中取得胜利。所以一个教练员水平和队员们对教练员作战意图的执行能力,就决定了胜利天平的倾斜,这就是所谓的战术运用问题。

竞技体育运动虽然和打仗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毕竟不是一回事。打仗的胜负由天时、地理、人和三要素来决定,竞技体育运动以本人愚见主要是人和。因为比赛的规则、场地、人数和用球,都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公平竞争。虽然有主客场的分别,但谁先适应主客场的氛围,谁就占得优势,还是一个人和的问题。

下面我就以这三要素,来剖析一下,中国足球为什么各方面都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却还是差强人意呢?

有人认为是踢足球的基础人口不足,还举出了乒乓球的例子,中国目前打乒乓球的人数超过1000万,而踢足球的人数只有10万多,因此给选拔球员造成了一定困难。还举出了巴西足球长盛不衰的例子,认为巴西踢足球的人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这种简单地类比,当然不能让人信服。人们马上举出冰岛的例子,冰岛全国人口也就30多万,去掉老人、妇女、儿童,就算大家都来踢球(这是不可能的),又有多少人,有帖子调侃说,就剩下23人,当然这是一种戏说,实际情况肯定不是如此,但踢足球人数不会超过10万,这也是毋庸置疑的。就是这样一个小国,人家就闯进了32强。所以基数问题,这个论点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是投入少吗?中国为了能迅速提升中国足球的水平,这些年的投入究竟有多少?因为没有公布过,所以我不得而知。但从花了2000万欧元,聘请大牌教练里皮来看,就可见一斑。

中国有句老话:打铁还需本身硬。所以我们还得从自身来找原因。大家可以看到,在中超比赛、亚冠联赛中,中国的多家俱乐部球队还是有不俗的表现的,但是到了国家队层面的比赛却战绩不佳呢?因为在上述联赛中是允许外援上场的,正是由于这些外援出色的表现,才使得那些俱乐部球队踢得风生水起,每每在场上起关键作用的多是这些外援。但是到了国家层面的比赛,只剩下本土球员了,球队的短板就暴露无遗。就像三国时代,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等一批骁勇善战的离世,诸葛亮能派的大将捉襟见肘。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所以即使诸葛亮再有神机妙算的本领,也无法舒展他的宏图大略了。因此本人认为,中国队目前缺少的正是,在关键时刻能有担当能力的核心队员。这次世界杯上,每当某位球员踢进一球,解说员都会不失时机的补上一句,这是效力于中国某某队的外援,好像要证明这支球队的地位与作用。其实大谬也,反过来恰恰证实了这位球员在你这支球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这些年好像也有不少运动员,到国外的俱乐部踢球,但回来后为什么却鲜有上佳表现呢?在中央体育频道稀少的报道中,我似乎看出了一些端倪。我们这些队员加入这些俱乐部后,几乎没有什么上场的机会。要知道,一个演员,要成为角儿,没有实际的锻炼,那是不可能的,一辈子就可能成为跑龙套,不会成为担纲的台柱。而反观我国引进的球员,假如不是伤病和规则的原因,教练员不会轻易让他在板凳上作壁上观。这样一对比,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至今很难出现像C罗、梅西这样的核心队员了。但反过来说,C罗、梅西这样的核心队员,也不是一开始就成为队里的核心的,也是通过一场场的比赛,来证实自己的能力,获得大家的认可。

中国足球队的小伙子们,遭人诟病、吐槽,终究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还真要有一点卧薪尝胆的精神,好好努力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