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杂说
(2017-07-20 09:27:11)
标签:
杂谈 |
看了许多东西,心里有了一些想法,由于太杂,所以一时不知起个什么题目好,原来想干脆叫无题吧,但仔细寻思我所要想表达的意思,而且我又不是大师,所以还是起了这个题目。
回想多年以前,在美术专业考试的现场,总有一些家长(可怜天下父母心),围着招考老师问这问那,其中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学校是什么风格?这个问题真是难住了这些招考老师,讲深了,家长不懂;讲浅了,等于没讲。其实在本人看来,所谓风格,就是一个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独有的一种艺术语言的表达方式,他人很难效仿。如画界泰斗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等,相声界泰斗马三立、侯宝林……等,京剧界有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等,总之在艺术各个领域里,都有一些标杆性的领军人物,就不一一列举了。目前在一些鉴宝类的节目当中,有一些看似某画家的作品,却被认定为伪作、赝品,为什么?经专家一解释,我们就清楚了。这些作品,模仿者虽然可能也有不错的功底,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但和作者某些作画特征不符,这些特征就是所谓的风格。就像现在有许多模仿秀节目当中,有许多人能将有些语言类表演家、歌唱家,模仿得惟妙惟肖。大衣哥唱了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确有三分神韵,但再像还是别人,不是你,只能起到娱乐的效果。再有邓丽君小姐以她甜美、柔和、细腻的音色,在那个以高亢、激越,以整齐划一的进行曲为代表的年代里,确实起到了一个轰动的效应。因此,出现了一大批崇拜者(拿现在的话讲就是铁杆粉丝)和模仿者,但是模仿者毕竟还是模仿者。为什么在听模仿者的演唱时好像总觉得缺了一些什么。这里引用一段他人的评述:“她……运用‘气声唱法’(并不是一种唱法,是一种将声音与气息完美糅合的歌唱技巧--笔者注)进行演唱,并且演唱时‘声音位置’靠前,气息均匀,共鸣较好,也使得她的演唱柔而不虚。第四,邓丽君还运用泣声,这种演唱手段(即在演唱时掺入一些抽泣、哽咽的处理效果),主要表现在歌曲高潮或歌曲结尾音上的‘上扬音处理’(民间称其为‘打嗝式’的演唱),这也是其标志性的演唱特点。另外,邓丽君演唱时擅长‘颤音’的处理,也是其气息把握较好的重要体现……”。再有一个本人认为她演唱的风格的形成和她自己的人生遭遇也有关,所以不要以为只要能唱出“甜、柔、美”就行了。齐白石老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相当经典:“学我者生是我者死”,意思就是学习他风格的人会比较有前途,但是完全模仿他的风格的人只有死路一条.就是告诫我们可以学习他,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地学
当然风格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在歌唱界各民族都有不同的演唱风格,还有在一段时间在全国刮起的西北风,在书画界就有像什么吴门画派、扬州八怪、岭南画派……等以群体出现的风格,我认为,一个以集体出现的艺术群体,虽然每个人都保留着自己的风格,但他们却有着相同的艺术取向,(如扬州八怪之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和金农漆书看似毫不关联,但都显示了他们标新立异的艺术取向。)还和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风俗,以及领军人物的涌现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家还可以从其他的一些艺术领域来听我说的是否有些道理,纵观历史,汉、唐是我国人引以为傲的两个朝代,中国的文字被称为汉字,国人所讲的话叫汉语,中国56个民族人数最多的是汉族。外国人较早了解中国的地方莫过于唐人街,有些国家至今还将中国人称作为唐人。为什么?我觉得和当时的国力强盛和开放包容不无关系。大家熟知的《马踏飞燕》,最能代表汉代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在书法上也由秦篆完全蜕变为汉隶。唐朝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那个年代形成的楷书,至今仍然是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被称为画圣的吴道子,开创了一代人物画的新风;唐诗、宋词、元曲……这些各具时代特点的艺术风格,无一不留下当时历史背景的痕迹。过去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地方剧种,这就是和地方风俗有关。由于地域风俗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才有了艺术家展现才能的空间。但过去由于交通不便,所以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相对闭塞。现在交通方便了,加上各种宣传媒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现在电视、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各种艺术的交流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便利程度。但是无论怎么交融,都不会脱离地方文化的印记。如:昆曲、越剧、黄梅戏、豫剧、粤剧……等地方剧种。都反映了地域风俗的特点。
当然艺术还有所谓雅俗之分,这也和当地的民众的欣赏心理和喜好有关。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昆曲至今已有六百年多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每个民族都有一种高雅精致的表演艺术,深刻地表现出那个民族的精神与心声,希腊人有悲剧,意大利有歌剧,俄国人有芭蕾,英国人有莎剧。他们对自己民族的“雅乐”都极端引以为傲。我们中国人的"雅乐"是什么?是昆曲。为什么?有网友说:“昆曲艺术之雅,是由它的慢、小、细、软诸特色所决定的。所谓“慢”,是说昆曲的节奏缓慢,轻柔而婉折,所谓“细”,是指昆曲表演十分细腻,所谓“小”,是指昆曲可以在各类剧场的舞台上演唱,但它最宜于家宅的厅堂或花园亭榭上演唱,是典型的“红氍毹艺术”。 所谓“软”,是指昆曲说的吴侬软语,唱的是柔婉的“水磨调”,再加上擅演缠绵悱恻的文戏,自然给人以一种软而香的感觉。……因此形成昆曲高雅、文雅、典雅和清雅的风格”。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昆曲风格的形成无一不打上历史的印记和地域风俗的痕迹,同理北京的京韵大鼓、陕西的华阴老腔、湖南的花鼓戏、东北的二人转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和地域风俗影响下所形成的艺术形式。但湖南人更喜欢花鼓戏,东北人却对二人转乐此不疲,也就是说每种艺术都有各自的受众群体。不能设想昆曲会诞生在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上,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画山水,南北方画家的风格迥异。正因为艺术风格有差异性,所以在艺术领域里才会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风格说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现在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作为一个刚迈入艺术领域的初学者来说,主要的就是打下扎实基本功,这对于任何一门艺术来讲都是相同的。中国历史上就将艺术分为“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典出战国时期楚国国王和大臣宋玉之间的一段对话阳春白雪”后来就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则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所以以后的道路自己去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