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书散议(六)

(2013-05-21 16:08:36)

学书散议(六)

3、隶变是中国文字的一次重大变革

如果说仓颉造字和李斯作小篆还带有明显的统治者的意志的话,那么隶书的出现则完全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象那时较之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社会活动的节奏加快,社会行为一定会出现更加纷繁复杂的局面,因此人们必然会寻找更加便捷的方式来传递信息,那么新的字体的出现,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而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领域。

隶书的创立时代,在秦汉简牍尚未大量出土之前,有种种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隶书即为徒隶之书。据《汉书·艺文志》:隶书起于秦时官狱多事,苟趣省易,施之于徒隶也;《说文解字,序》中进一步发展,把隶书指为程邈所作: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大发吏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南朝宋泰山南城羊欣在其《采古来能书人名》一书中说:秦狱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曰隶书。唐代大书论家张怀瓘的说法与羊欣类似:崇隶书者,秦下郢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等等,不一而足。从这些文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一种字体的产生不可能为某一人所造,在没有大量的实物资料证实它的产生之时,人们也无法对它作出科学的解释,只有假设为某人所创,这正如仓颉造字、蔡伦造纸实不可信一样。 

还有的学者认为,关于定名隶书的义理,可以从的本义上作解释。吴白甸先生如是说:《说文解字》中解释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昔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而对隶书起初是所谓 辅助性字体这样的说法是有争议的,有的学者就认为它应该是篆书(是大篆而不是小篆)的草写。前文我们已经说过当一种字体基本定型之后,它便可能向两种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加规整的方向发展,一种是向更加草化的方向发展。规整化的结果使得这种字体得以完全确立,草化的结果便是产生新的字体。

所以现在许多学者基本上都认为:小篆是对大篆的规整,而隶书则是大篆的草化,它的产生应先于小篆,事实也是如此。早在产生秦小篆以前的时代,篆书的一种便于书写的简体——古隶(草篆)便已产生。因此隶书的问世应该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我国古代先民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简化、改进的结果。它从孕育到成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有“隶自古出”的说法,但“隶自古出”到底“古”到什么时间?最好还是从出土的简帛中找答案。简牍崛起于殷商。《尚书·周书·多士》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就是竹简。《史记》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这么看,竹简书春秋战国时已普遍应用。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竹简共240多枚,合计字数6600字,约写于公元前433-400年之间,属战国早期。竹简的书法风貌,基本是起笔逆锋而入,线条粗重,走笔则疾速劲挺,收笔尖细瘦健。这种用笔方法,显然受北方蝌蚪文的影响。横画的特征大多向上略弯下垂,结体以纵长为主,章法的布白空阔疏朗。很显然,这批竹简的书风与同时出土的铭钟铭文、石磬文字相接近,还不是什么隶书。虽然曾侯乙墓竹简的书风属于大篆,但是它的纵长取势已分明有小篆的体态,间杂其中的方笔和直线,已经在传递着一些微弱的隶书信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