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庭餐桌(七)
(2012-11-15 10:39:30)
标签:
杂谈 |
舌尖上的家庭餐桌(七)
今天我们来讨论家庭餐桌最常见的菜肴,就是用肉烧制的各类菜肴。肉有猪、牛、羊、兔等,但在汉族人的家庭餐桌上几乎每天必吃的肉,指的就是猪肉,苏州人有一句话:“什么菜只要在猪圈里滚一滚就好吃了”,意思就是菜只要放点肉一起烧,味道就不一样。苏州人还有两句话叫:“眼睛碧绿,独想吃肉”,“豆腐贵啦啦,还是肉惹惹(就是将就,这句话有点调侃的意思,说豆腐很贵啊,还是吃肉吧)”可见猪肉对家庭餐桌的影响有多大。在江南一带,商家通常是把一头猪分割成若干个部位,按不同的价格出售的。为了以后叙述的方便,在这里先用一些篇幅简要地说一下猪肉各个部位的名称。咱们从头说起:苏州人形容某人做事什么都不精通叫做——猪头肉三不精(也有人用这句话来自谦),其实猪头肉就是既不精又不肥,做好了非常好吃,据说咱们的孔老夫子也非常喜欢吃猪头肉。苏州人把猪头上的耳朵叫做顺风,现在餐馆给它起了新名字叫什么脆脆,就好像就没有什么文化含义了。鼻子叫鼻囱,额头肉叫脑角,下颌叫下豥。猪头和猪身相连的那块肉最不值钱了,苏州人将它叫做领圈肉,血腥味较重,所以一般只用来剁成肉酱。猪的四肢统称为蹄髈,前肢就叫做前蹄,后肢就叫做后蹄。有人喜欢前蹄,因为前蹄骨头少一点,有人喜欢后蹄因为后蹄肉质好一些,大家各取所需吧。猪蹄在广东好像叫做猪手,苏州人就叫做脚爪。猪的前胸部位苏州人把它叫做夹心,夹心肉由于肥瘦相间,吃口较嫩,适宜做红烧肉,剁肉酱。将夹心剔除以后的胸骨叫做小排骨,靠近脊椎的部分就是大排,大排以下的部分就是肋条,把肋条上的肥膘和皮剔除,就是肋排,肋条一分为三,靠近大排的部分叫硬肋,是做东坡肉的最佳选择。稍下一点就是软肋,没有骨头的那些叫做肚裆。猪的臀部,是猪肉最多的部位,苏州人叫做坐臀。猪的那条短短的尾巴,现在可是价格不菲。有人把它叫做八戒,(出典何处不明)苏州人叫做摇逍(出典同样不明)。猪内脏,北方人叫猪下水,苏州人叫下脚,有心、肝、肺、肚、肠、腰子。猪脑子,苏州人把它叫做荤豆腐,老年人很喜欢吃,一则老年人牙不好它食用方便,二来据说它补脑,不容易患老年痴呆症。顺便说一下它的做法,猪脑买回来后,要将脑子上的血筋除掉。以前有稻草,只要将脱了稻谷的那一头,在脑子上滚两个来回,就可以除掉了,现在大家各显神通吧。然后加黄酒、盐、姜,上锅蒸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