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之争
(2011-06-23 14:49:40)
标签:
杂谈 |
简繁之争
对于中国文字的认识与书写,凡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接受教育的人,都是以简体字为基础的。由于当时国家致力于汉字的简化改革,所以在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简体字的方案以后,在大陆就形成了以简体字为阅读和书写的习惯。但除大陆以外有些使用华语的地区和人群,却仍然延续着使用繁体字的习惯。我们这一代人由于是处在简繁交替时接受的文化教育,因此对于繁体字并不感到陌生。首先因为那时许多古籍还是以繁体字为主流传于社会,其次那时学校开设的书法课,所临摹的字帖,字体也都是繁体,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读繁体字与读简体字是一样的游刃有余,但书写起来繁体字就不如写简体字那样流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繁体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使用和阅读的频率越来越低,所以繁体字慢慢地就变成专家、学者和老一辈们的专利了。细想起来我们的父辈在接受文化教育时应该是没有简繁之别的,但他们好像对简体字的掌握速度并不比后生们慢。可能是在当时我们的年龄还太小,所以在记忆当中,简繁之间好像并没有在社会上引发什么波动。
时间到了新旧世纪的交替之时,随着香港、澳门的相继回归,繁体字的读识问题似乎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度。特别是两岸关系在马英九上台执掌台湾地区的领导权之后,原先紧张的关系逐渐缓和,两岸经济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扩大。但同宗同源的文化,却出现了文字的两种书写形式,是取消简体字来和台湾地区的文字趋同呢?还是继续坚持使用简体字,于是引发了繁简之间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这场争论,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偃旗息鼓了。我写这篇文章,并非想重新燃起争论的战火,因为这样的争论恐怕只是一场无谓的口舌之争。这里只是想把曾经看过一场电视辩论后冒出的一点想法,变成文字而已。
争论的一方,好像是要力主去简就繁,将大陆的汉字书写形式,回归到新中国建立以前,以便和台湾的汉字书写形式保持一致。另一方则认为完全无此必要,首先,简化字仅占常用汉字的一小部分,其次,简化字一经推行,已经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成为了人民大众熟悉和广泛使用的汉字形式。主张去简就繁的理由好像是要溯本追源,让汉字真正体现出汉字的造字本义。还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苏州的“苏”字,繁体应该是“蘇”,就是鱼米之乡。而现在简化成“苏”,让苏州人在草丛下办公,实在有点不舒服。初听起来觉得非常有理,但略一回味,就发觉不对。怎么提倡繁体字的这位先生,也认同简化字了呢?好像辩论的一方,在反击对方时却用了对方的观点,置自己以被动的地位,看来专家有时候也有出昏招的时候,逻辑思维也没有那么严谨。因为“办”的繁体字应该是这样写的:“辦”,这里的“办”只是一个符号而已,绝不是它的本义。再有,这位先生把经国务院批准,推广使用的简化字,称为山寨版的汉字,我觉得实在是有欠考虑。假如按这位先生的逻辑,当年秦始皇命李斯作的小篆,大概也应列入山寨版之列。什么是山寨版的汉字呢?我这里简单举几个例子说说自己的想法。大家不知有没有买菜的经历,在菜市场有时你会发现这样的标牌:“反加(番茄)”多少多少钱一斤,“九才(韭菜)” 多少多少钱一斤,“几旦(鸡蛋)” 多少多少钱一斤,这“反加”“九才”“几旦”你绝对不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因为有实物摆在那儿呢。这才是真正的山寨版,摆摊的小贩不知是文化水平有限呢?还是图省劲。反正不怕你不懂,我就这么写,况且小学生纠正错别字也不会到他哪儿去。
那么简化字为什么能够顺利的推广,老一辈为什么没有感到特别的不适应呢?原因可能很多。我不是文字专家,以下仅是本人的一孔之见。中国的汉语言文化是世界上公认的较难掌握的语言文化之一,不要说外国人,就是中国人自己,穷其一生也只能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就汉字而言,就连专家学者恐怕也难认其全部。所以自古以来我们的文字学者,一直在致力于使汉字向便捷的书写方向前进。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能让广大劳动人民都能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简化字的推行,应该说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次,简化字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中国书法的草体,有利于本来已经具备文化知识的人群接受。如:“书”、“车”、“马”、“门”“学”、“写”、“乐”等。还有一部分则是截取了繁体字的一部分,如:“习”、“电”、“灭”、“广”、“厂”、“产”等。还有一些将原来的字归类,如:“發”、“髪”统一写成“发”;“台”“臺”统一写成“台”等。当然简体字也不是十全十美,如有些违背了汉字的造字规律,给阅读古籍带来困难,和日、韩受汉文化影响较大的国家之间的交流会受到一些影响等。但我想文字的基本功能可能就是为了让本国人民更方便地掌握和正常地对外进行交流吧,至于怎样不使由中国文字而产生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特殊魅力流失,作为专家学者,在继承和发扬上多做出一些努力去掌握繁体字,也是应该的吧。作为一个普通的百姓,接受简体字付出的努力,要比接受繁体字付出的努力少得多,这可能就是简体字的功劳吧。据有关资料称:目前,简体字主要在中国大陆、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华人社区中使用。过去简体字与繁体字并存于联合国各式文件中,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目前联合国中无成员国家使用繁体中文字体。联合国的汉字体系标准与大陆的简体汉字保持一致。对外发布的汉字正式文本以简体汉字为准。2008年后,联合国将不再同时发行两种汉字文本,只保留简体文本。 近年来,随着世界其他地区来自中国大陆移民的不断增加,简体中文正逐渐取代以往海外华人所主要使用的汉字的地位。看来简繁之间的争论,是没有必要进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