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话当中的旧称

(2011-06-02 14:56:43)
标签:

杂谈

苏州话当中的旧称

方言濒危可能触动了很多人都神经,中国地广人多,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产生了十里不同音的许多地方性语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于是各地方媒体纷纷开设地方语节目,意在保护由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性语言所反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近来听电台广播苏州话节目,问及一个问题:“味精在以前苏州话里叫什么?”对这样一件现在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调味品,很多年轻人对它的旧称已是无从答对,可见现在普通话成为大家交流的主流语言以后,很多人对靠口头传承的自己家乡性称谓,就逐渐荒弃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同样我们看到有些节目主持人,在做方言性节目时,在表述现代流行性语言或事物时,不知该怎样准确地使用方言时,就十分麻利地用普通话替而代之。这也可以得到充分地谅解,因为这些事物和现代语言,无从得到老祖宗指点和传承,这就是时间的魔力。

记得小时候读书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普通话水平实在是不怎么地。正巧我们班级从外地转学来了一位同学,于是每当领读课文的时候,他就是我们的小老师,我的普通话水平可能就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要不是他,至今象我这把年纪的人,普通话中难免会夹杂南音。从这个例子可以说明,在过去的苏州,苏州方言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主流语言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你在家中或在其他的一些社交场合,用普通话说话,立即忽而招来大人的呵斥:把舌头伸伸直。而现在普通话成了大家交流的主流语言,从广播、电视到公众场合、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堂,甚至连主持地方语言节目的主持人有时也难免要插入一、两句普通话,才能将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方言已经到了需要大力弘扬的地步,就不必抱怨现代的孩子们苏州话能力的下降了。因此对一些物品的旧时称呼,年轻一代不熟悉、不知道就完全不足为奇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来,味精在以前苏州老百姓的口语中叫什么?据我所知叫:味之素。中国传统的烹饪师傅,除了用盐、糖、醋、料酒等传统作料外,主要是靠掌握火候,保持食材的真味来显现其技术高低的,加之那时候味精尚未出现,所以老百姓是没有味精的概念的。直到1909年味精被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并申请专利,才广泛地应用于烹饪。味精从何时传入中国,我没有去查找资料,而且这一点好像也不妨碍中国人对这一个新型调味品的认识,味精由于是日本味之素(味の素)公司所发现,所以老百姓将其叫做味之素就完全可以理解了。但现在味精的包装袋上无一例外地写着味精,味之素这个外来名词逐渐淡出大家的记忆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一些过去家庭的日常用品,随着时间的流逝,也在悄悄地淡出人们的记忆。如:饭筲箕(一种用竹子编的盛饭用的篮子,当冰箱尚未进入普通老百姓家庭的日常生活之前,在炎热的夏天,特别在南方,老百姓通常将没吃完的米饭,盛入其中挂在通风处,以防止饭变质。)火夹(过去百姓家做饭、炒菜一般多用稻草挽的草把来烧灶头,火夹就是用来将草把送入灶膛的工具。)广勺(一种用来舀水的铜勺。)汤罐(砌在灶上,利用烧饭做菜的余火来烧水的铁罐) 苏州有一句戏谑之言:怎说道士无家婆,热天一个竹夫人,冬天一个汤婆子。这汤婆子就是灌入热水后用来取暖的热水器,只不过它是用铜制的,现在已被大量的热水袋和其他取暖用品取代了。除了汤婆子以外,冬天用来取暖的物品还有脚炉、手炉,现在这两样东西可能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见到。在市场上可能已经绝迹的还有竹夫人,竹夫人又叫青奴,是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江南炎炎夏季,人们喜欢竹席卧身,用竹编织的竹夫人是热天消暑的清凉之物,可拥抱,可搁脚。长约1米左右,是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中国传统婚俗认为,竹夫人,是男性的象征,是最具阳气之物,也是传宗接代的神圣之物,竹夫人内总会有两个小球,十分好玩。东西虽然好玩,也不管是祖先留下的生殖崇拜之物,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之下也只能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从以上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许多国外工业文明的产物,没有进入中国老百姓视野以前,中国老百姓也有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其毕竟是在生产力低下的产物。随着国外的物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怎么为他们定名称?当时的国人也应该是十分聪明的。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么几种方法:一、叫做拿来主义,如味精,就叫做味之素。二、音译,如沙发、坦克、斯围特、那摩温等等,三、自己命名,如飞机、火车、汽车、脚踏车、蛋糕、面包、饼干等等,四、和自己原有的能相对应的东西,前面冠以一个“洋”字,如:洋钉、洋灯(煤油灯)、洋火(火柴,苏州人叫自来火)、洋油(煤油)、洋风炉(煤油炉)、洋镬子(铝锅)等等。随着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一、四两种名称就陆续退出老百姓的口语,而二、三两种名称不管有些东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名称却相对比较稳定地固定下来。如火车,现在奔驰在铁路上的机车头,已经从最初大家认识的蒸汽机车,发展到柴油机车、电力机车等,但大家仍然把在铁路上运行的车辆叫做火车。但由火车头牵引的车厢被叫做车皮,我真不知道是哪位天才的杰作。虽然现在直接用英文字母来命名的新事物已经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用“洋”字作为名称前缀字的时代已然是一去不复返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