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西游记》(一)
(2010-04-11 10:14:13)
标签:
杂谈 |
乱说《西游记》(一)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也是小时候引领我们步入古文知识殿堂的重要渠道之一。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瞎说《封神榜》,乱说《西游记》”。当时可能由于年纪太小,也没有那么多的社会阅历,所以是在是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能是因为小说中所叙述的东西离现实生活太远的缘故吧。而且当时看小说只是对它的情节感兴趣,而且一部小说看过了,也就撂下不再去翻阅,对于作者写小说的意图是从来不会去进行认真地思考的。现在随着电视剧《西游记》成为寒暑假必播的剧目之一,在不断冲击你的视觉之后,而获得了一个重新审视这部名著的机会,随着剧情的反复映入脑海,忽然产生了一些零零星星的感悟。发现作者一点儿也不是在哪里乱说,其实是由于时代的局限,他作为一个文学大师,只能巧妙地借用玄奘到西域取经的这样一个史实,通过唐僧师徒四人与妖魔作斗争的故事情节,来描绘人世间的众生象,来抒发人类的梦想。以下这些文字是本人对吴承恩当初创作《西游记》意图妄加揣摩后的乱说,不知是否就是当初作者的意图,实在无法去何吴承恩先生当面求证。
以师徒四人来综述社会众生
以小博大一直是文学巨匠的灵魂所在,在这个世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当中,有人木讷笨拙,也有人乖巧伶俐,有人性情温和,也有人脾气暴躁。有人忠厚老实,也有人奸佞狡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异呢?现代科学告诉我们这里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但在当初对人的研究,只有老祖宗留下来“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的争论。但吴先生的观点似乎更透彻一点,在他看来一个人绝不是生来就是“性善”或者“性恶”的,一个人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流露出自己“性善”或者“性恶”的一面,纯“性善”或“性恶”的人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那种用脸谱式的方法来给人下一个是好人还是坏人的定论是不可取的。他就是通过对师徒四人各人不同经历的描写来诠释自己的观点的。
先看对师傅唐僧的描述:从传统意义上来看,唐僧是一个与佛有着深厚渊源的得道高僧,他为了能去西天取得真经,可谓是不避艰险,意志坚定,吃苦耐劳,实在是一个大大的好人。可是他一路上却昏招连连,不仅人妖不分,而且固执己见几次三番将那降妖除魔的孙悟空赶走,有时候也会恶向胆边生,竟将那紧箍咒念起来毫不手软,可见好人也不一定不会犯错误,性善之人也有性恶的一面。其次来看看孙悟空这个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猴子,他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且爱憎分明、无畏无惧。但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他是一个不安分守己,而且要经常惹是生非的人。但绝不影响他性格刚毅,嫉恶如仇的正面形象。再说猪八戒,在常人看来他真是一个十足的夯货。但在作者的笔下,自有他的可爱之处。他虽然好吃懒做又迷恋红尘,但他对师傅却是鞍前马后,十分殷勤,而且憨态可掬也十分惹人喜爱。最后说说沙和尚,在作者的笔下,给人的印象他是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人,但拿现在的话来讲,他可是一位有着不良前科的大恶人啊,而且还一直将那过去的劣迹挂在脖子上,可是这些却一点也没有引起大家的反感。其实这些我觉得倒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宝剑不因为有瑕疵而就失去它在战斗中的锋芒;钝铁虽然外形丑陋,经过锻造也可能成为锋利的武器,何况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