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闲说苏州话》的闲说之二

(2007-06-28 14:33:49)

关于《闲说苏州话》的闲说之二

二、     关于《何典》里的方言

《何典》所运用的方言是吴方言,对这一点我想大家是不会有什么异议的,但是要准确地说出是吴方言中的哪一种地方语,恐怕就说不好了,另一位为《何典》作序的林守庄先生有一段话很能说明问题。

我说考订方言之难,就难在这一个字:大方里有小方,小方里又有小方,甚至河东的方言和河西的不同,这家的方言和那家的不同。譬如乡镇上的某家攀了城里的亲眷,于是城里的语音语调,会传染到某家来,而某家的语言在乡镇上另成了一支。

曾国藩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这方言的形成,也大半仗一般少数的方言作家:他们有的是三家村的冬烘先生,有的是吃吃白相相的写意朋友,有的是茶坊酒馆里的老主顾,有的是烟榻上的老老小小的烟鬼,以及戏台上的丑角,书场里的说书先生,他们都会拆空心思,创造出无数的长言俗语:有譬喻,有谜语,有警句,有趣语,有歌谣,有歇后,(何典里没有这一类的语句,别的书上也少见,这种语法、在苏沪一带很占一个方言上的位置。如括勒松□”歇为,谐音则为,臭读如脆;乒灵乒□”歇为,也是谐音;结格罗□”歇为等,这种歇后很是有趣,很是盛行。)形形色色,花样很多,其中精到的,再得了相当的机会,就会传之久远。

  有许多方言都有很有趣的来历:譬如吃马屁者叫做喜戴高帽子,它的来历是:尝有门生二人,初放外任,同谒老师,老师谓:今世直道不行,逢人送顶高帽子,斯可矣。其一人曰:老师之言不谬,今之世,不喜高帽如老师者有几人哉!老师大喜。既出,顾同谒者曰:高帽已送去一顶矣!’”又如羞耻叫做鸭尿(读如死)臭(读如脆),它的来历是:鸭性好洁,偶一遗尿,必赴水塘浴之。恐污其羽,又恐被人知也。故鸭一名羞耻。见诸宋汪龙锡《目存录》,明丘嵒《遗闻小识》,王恪遁《笔谈》诸书。”——胡德《沪谚》。照这样看来,三婶嫁人心弗定一定也有一段典故,可惜已无从考据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