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1:曲折

(2009-01-08 11:31:07)
标签:

李守

泄密

造反

刘秀

历史

文化

分类: 嗜血的皇冠(刘秀)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1
曲折

  
  信息时代的悲哀在于,太多的信息泛滥成灾,让人应接不暇,看来看去,似乎每条信息都挺重要,但再仔细一想,又似乎每条信息其实都和自己没啥关系。这也就决定了信息时代的特征:Short memory。
  
  且说李守经过巨大的心理挣扎,终于还是上了一道奏章,向王莽自首请罪。正逢帝国动荡之时,大事比比皆是,海量奏章涌向王莽的案头,形成信息堵塞。王莽不可能一一浏览,只能挑最为紧急的批阅。李守的奏章,就这么被积压下来,连呈给王莽过目的资格都没有。世事便是如此,在你看来或许性命攸关,在别人眼中却根本不值一提。
  
  由于信息并不对称,李守虽然上了奏章,却并不知道王莽没看。他见奏章已呈上数日,王莽却连一点反应也没有,不由得惴惴不安,度日如年。想改主意逃出长安,又怕王莽迟迟不表态,正是意在引蛇出洞,于是越发不敢。
  
  而在宛城这边,刘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李家并非尽是袁安这样的义仆,李家也有奸仆,见卖主可以求荣,便向官府告了李通的密。南阳太守甄阜大喜,马上下令抓捕。李通和李松等人侥幸逃脱,而其余兄弟、门宗共六十四人,则落入了官府手中。
  
  甄阜紧急上奏朝廷,王莽闻之大怒,将李守投入牢狱。黄显为死党开脱道:“李守闻子无状,不敢逃亡,早已上书自首,归命宫阙。”王莽怒道,“李守何曾上书?”黄显道,“一查便知。”王莽这一查,还真有,心情大悦,赦免李守无罪。
  
  黄显趁热打铁道,“臣愿押解李守,俱至宛城,晓说李通来降。如不得成功,臣必令李守北向刎首,以谢陛下大恩。”王莽可不傻,让你们二人回宛城劝降李通,估计就一去不回了,于是道,再理会。
  
  很快,甄阜又给王莽上了第二道奏章,云:在李府发现大量兵器粮饷,李通和诸兄弟畏罪逃亡,不知去向。王莽再次大怒,下令捕杀李守及其在长安的家眷,一个不留。
  
  此时的王莽,已经顾不得自首免罪的惯例,他又新立了规矩:一个都不宽恕。当年刘崇和刘快的谋反,只是孤立事件,王莽政权稳固,有足够的安全感,所以能够表现出容忍和大度。今非昔比,帝国上下反贼如麻,王莽的安全感越来越脆弱,越来越迷信以牙还牙、以暴治暴,是以必杀李守以立威。由此也可见出,在帝王独裁之时,判例法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朕即法律,帝王的个人喜怒,随时都会改变法律的适用尺度。
  
  黄显自恃辩才,劝谏王莽,想要救回李守一家性命。王莽耐心听完,叹了口气,道,“那就连你一起杀吧。”
  
  长安开了杀戒,宛城自然见样学样。甄阜将李通兄弟、门宗共六十四人押入宛市,当着无数市民的面,一一诛杀,然后焚尸示众,命官吏持残尸晓谕南阳各地:敢有犯上作乱者,视此。
  
  事后看来,这次泄密事件的影响极其深远。李通未能顺利造反,使得刘秀企图劫持南阳太守和都尉进而夺取宛城的计划彻底落空,刘秀的天子之路也因此平添无数曲折。而且由于少了李通的部队,使刘縯和刘秀的实力大受损失。刘縯日后起兵,不得不倚重流民组成的军队,从而一步步地稀释自己在造反事业中的股份,控制权随之慢慢丧失,最终落得悲剧收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