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2:动员
(2009-01-09 19:45:08)
标签:
刘演新市兵豪杰下江兵李通南阳文化 |
分类: 嗜血的皇冠(刘秀) |
光武皇帝卷一“努力”NO.52
动员
时钟再拨回到七月,刘秀和李通合谋既定,于是分头行动,李通自在宛城准备,刘秀则倾尽所有,购置兵甲弓弩,秘密潜回舂陵。李轶作为李家代表,一路随行。
此时荆州地区的形势又起了新变化:
规模一度达到近六万人的绿林军,突遭大瘟疫,半数病死,幸存者则人人自危。绿林山已然不能再作为根据地,必须放弃。然而何去何从,众首领意见不一,谁也不肯服谁,最后干脆决定散伙,一分为二,各谋出路。王常、成丹等率部西入南郡,改号“下江兵”;王匡、王凤、马武及其支党朱鲔、张卬等北入南阳,改号“新市兵”,皆自称将军。在南阳平林,又有陈牧、廖湛聚众千余人,号“平林兵”,跟风响应。
后起的平林兵规模虽然不大,但其中有一人却值得注意,那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刘玄刘圣公,他本在平林逃亡,这时也投奔到平林兵中,担任安集掾,是一名负责安抚工作的中层干部。
南阳多年不见刀兵,一夜之间便突然冒出两支军队——新市兵和平林兵,那些一直持观望态度的豪门大族,预感到南阳必将步他郡后尘,陷入乱局当中,于是蠢蠢欲动,筹划着如何乱中获利。
刘縯在舂陵,已经将起兵提上日程,但感觉把握尚不够大,是以犹豫未发。正好刘秀从宛城返回,不仅带回大批军备,更带回和李通联合起兵的完美计划,刘縯大喜,心中笃定下来。
如果说原来刘縯的起兵把握只有三分,刘秀这一回,则把握已有了七分。然而,七分犹嫌未足,刘縯又遍洒英雄帖,广邀南阳各地豪杰。由于刘縯的巨大声望,豪杰们召之即来。刘縯置酒高会,席间举杯,慷慨言道, “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乃天亡王莽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
豪杰酒后,胆气大壮,齐声应诺。于是约定都试之日,同时举兵,诸豪杰各回其县准备。
刘縯志得意满,把握已有了十分。从账面上看,他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只等都试之日一到,各地同时举兵,不出三天,便可控制南阳全境。既得南阳,则天下可望。
无奈,李通灭门案一出,南阳震骇,人心惶惶。刘縯担心豪杰变卦,于是派宾客到各县重申前意,要坚持起兵不动摇。然而,豪杰们见已经惊动官府,知道官府必然有备,不敢再轻举妄动,纷纷推辞,借口千奇百怪:这个老母生病,那个媳妇有孕,这边儿子忤逆,那边闺女偷人。总之一句话,咱这几天不是很方便,要不你刘縯先上得了。
眼看外援泡汤,刘縯的大本营又跟着出了问题。本来早已约定的刘氏子弟,见了李通一家惨烈的死状,也都吓得打起了退堂鼓,不愿再和刘縯惹上关系,躲的躲,逃的逃,皆道,“伯升杀我!” 说什么也不肯应召。
物之不齐,性也。同根之枝,有粗有细,同枝之叶,有荣有枯。这些刘氏子弟,虽然和刘縯同一祖宗,但想法却大不相同,造反虽然回报高,但风险更高,反正现在小日子过得颇是滋润,小富即安,何必胡闹。
一时间,形势急转直下。已经失去了外援,如果再失去宗族,那便意味着彻底完蛋。刘縯莫知所出,气得直想骂祖宗,但再一想,大家都姓刘,都是同一个祖宗,骂他们就等于骂自己,只好悻悻闭嘴。刘秀大笑,道,“兄长勿急,我有一计,必使宗族来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