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就接到姚女士的电话:她儿子今年刚上一年级,可是成绩却不好,在和老师的沟通中才得知:儿子别的都还可以,也算听话,就是上课有时会做鬼脸。为此老师也曾找过他谈话,可是老师一找他谈话,他的鬼脸就做得更频繁了,这不象是简单的调皮捣蛋,所以老师就通知了家长,让父母带儿子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
接到老师的电话,姚女士才回忆起,儿子在家,自己与他谈话的时候,他有时也会有做鬼脸的时候,但是自己总以为是孩子的调皮,没有多加注意。于是急急地带孩子去了医院,得出的诊断是:抽动症。医生还给配了药。原以为这样儿子就会好转,哪知服了药后,孩子的症状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一些药物的副作用。这下做父母的没办法了,只好停了药。但儿子的症状该怎么办呢?幸好在以前的一次讲座中记下了12355的电话,所以就急急地打来电话求助。根据电话中的述说,以及姚女士本人的要求,咨询就安排在当天的下午。
离约定的时候还有15分钟,姚女士和他的儿子阳阳,就已经来到了中心。姚女士打扮地非常地细致,阳阳,人如其名,十分地帅气和可爱。
刚一入座,姚女士就迫不及待地向咨询师述说阳阳的一些事情,在她述说的过程中,咨询师在暗暗地观察阳阳的动静,他低着头,一声不响。姚女士说着说着就开始责怪儿子,阳阳努力地想辩解什么,但很快地就被妈妈的声音给盖住了,随着母亲声音慢慢得变得严厉,儿子就越来越不安,身体开始扭动,脸上也开始慢慢地抽动起来。那一刻,咨询师感受到坐在面前的不再是母子俩,而是严厉的警察与做了错事的坏人。
咨询师中断了母亲的述说,面对阳阳,告诉他,如果这个位置坐得不那么舒服,你可以换一个位置,阳阳没有反应,但看得出来,他在思考。看到儿子的反应,姚女士十分地着急:“你为什么不说话呢?”阳阳的头低得更下去了。咨询师给了姚女士一个解释:阳阳是要好好考虑一下,怎样回答,我们才会满意。当听了咨询师在替自己找理由,阳阳抬起头,看了一下咨询师。咨询师向阳阳提出了邀请:邀请他坐在自己的身边。阳阳很听话地坐了过去,于是开始了咨询师和阳阳之间的对话。对话是从咨询师自己孩子身上开始的,她告诉阳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妈妈抱一下,然后问阳阳:你会笑话她吗?阳阳告诉说:不会,因为妈妈抱抱很舒服的。咨询师再继续问下去,你希望妈妈抱你吗?阳阳想了一想说:天气太热了。
在和阳阳的谈话中,咨询师很有兴趣地向阳阳了解了他在学校里的一些事情,开始阳阳有点拘谨,但很快他放松下来,表达也越来越流畅,在整个过程中,他的脸再也没有抽动过。
于是,咨询师请阳阳去了另一个房间,与姚女士进行了单独的沟通。姚女士告诉咨询师说:没想以他与咨询师可以沟通得那么好。并且十分想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咨询师也明确地告诉姚女士:其实阳阳完全可以不做鬼脸,只要他能放松下来。
咨询师向姚女士回馈了刚才母子之间的互动过程,这整个过程不象是母子在对话。当听到这儿,姚女士的眼圈红了,她说自己很想与儿子有非常亲切的关系,但又会有担心。因为自己对他这么严格,儿子的成绩也不好,如果再宠他的话,那还不知道会怎样?咨询师回应道:阳阳在与母亲或者与成年人的沟通中十分紧张,他很担心自己的行为或者回答会不够完美,会让大人不满意。这种担心会让他紧张,也会让他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考虑再三。同时这种担心和紧张也严重地影响他的心情与学习效率。
姚女士听了咨询师的分析,表示了认可,但同时又很想知道接下去该怎么办?咨询师笑着说:其实经常做警察也是很辛苦的,所以啊,要多做做妈妈,少做做警察。至少现在每天要抽出半小时时间与儿子一起,在这半小时里面,儿子怎么说,就怎么做,努力让儿子开心和放松。同时也要意识到,改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一次的咨询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一天就可以改变。所以咨询师也希望与母亲有后续的咨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社交能力就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会慢慢地学会的。如果父母一味地严格,就会使得孩子与父母在一起会很紧张,从而就会影响他与别人的交往,如果这种紧张的情绪延续到青春期,就会出现许多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和症状,从而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