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国外儿童绘本中的图书馆形象(一)

(2011-01-19 15:11:55)
标签:

转载

分类: 资源共享

近几年,随着国内对于儿童阅读的重视和阅读推广实践的逐步开展,国内的儿童绘本出版也相应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本人也借着当妈妈的便利,和孩子一起进入了一个色彩缤纷的儿童绘本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体味着自己童年从未曾体味过的快乐和满足,享受着自己童年从未满足过的书香和阅读乐趣。相信很多为人父母的“大孩子”们都在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的过程中又重新回到了童年的快乐时光,这也应该是做父母后上天对我们的恩赐吧!同时,由于本人图书馆学专业出身的缘故,对于所接触的引进版的儿童绘本中出现的图书馆(甚至博物馆和艺术馆)的形象尤其感兴趣,并有意识地加以整理、分析。从中也有颇多的感触和启发,故在此与大家分享。

国外儿童绘本中,出现“图书馆”的情况各有不同。有一种情况是在故事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图书馆”这一活动场所。比如来自瑞典的·R·汉伯格爱娃·艾瑞克松创作的绘本《我的爸爸叫焦尼》,描述了一个父母离异家庭中的孩子对父爱的渴望和珍惜的温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狄姆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他和妈妈一起生活,与爸爸焦尼不在同一个城市。然而只要能和爸爸在一起,每一分钟都是快乐的。在他和爸爸相聚的一天中,他告诉他们所碰到的所有人——热狗店的阿姨、电影院的伯伯、披萨店的邻居、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所有人他身边站的就是他爸爸。小男孩对爸爸引以自豪的神情跃然纸上。和很多读者一样,阅读本书,我收获了感动和温情,力量和坚强。但同时,我的头脑一直思索着其中所涉及的“图书馆”元素。试想,对于一个单亲孩子来讲,与父亲相聚的时光是很宝贵的,这一点从他的举止和行为中都可以洞悉。那么父子两个人相聚的一天都去了哪里呢?路边的热狗店、电影院、餐馆,这些也是我们身边的孩子们经常会去的地方,并常常想去的地方。接下来去的地方该是哪里?作者该通过什么样的生活场所作为舞台为我们展现父子俩重逢的温馨场景?——图书馆!狄姆和爸爸焦尼一起去了图书馆!让我们看看原文:

“我慢吞吞地站起来,朝借书的地方走去,爸爸也跟了过来。

扎着马尾辫,带着一副大眼镜的库妮拉坐在借书的地方。

她是常常到幼儿园来给我们讲故事的大姐姐。

‘今天我是和爸爸一起来的,他叫焦尼。不过,借书的是我,不是爸爸。’我一边用手指着爸爸,一边说。库妮拉笑了起来。”

从这段简单的文字描述,我们可以判断:第一,小男孩狄姆经常去图书馆阅读、借书、还书。图书馆在孩子的生活中的地位很重要,也很普遍,是孩子们经常要去的地方。图书馆的作用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才会在和爸爸重逢的宝贵时光中安排去图书馆这一环节。这不由得令我的思绪开始飘到了现实:试想,我们身边的孩子,有多少孩子的生活中,图书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第二,小男孩狄姆和图书馆里的馆员关系不陌生,甚至很熟。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可以从小男孩去图书馆的频繁性中得到解释。去的次数多了肯定和管理人员不陌生了。其次,还可以理解为,小男孩所去的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使小读者总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所以孩子们才会愿意去、喜欢去、经常去。图书馆可以让孩子建立起强烈的认知感和信任感。于是,我们还可以联想:国内的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态度如何呢?第三,从接下来的文字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国外图书馆的馆员会常常到周围的学校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做故事姐姐,给小朋友们讲故事、读书。当然我们就更不要奢望国内的图书馆在此方面能有可比性了。其实还可以总结出来第四点:国外的孩子们从小就爱阅读,从小就喜欢、习惯利用图书馆这个庞大的知识资源库。国外的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比较高,服务做得很细致。国内的状况我就不细述了,想必大家都感同身受,且很多都是图书馆界人士。从这个小小的绘本中,可以引申出我们对国内图书馆的地位、作用、职能、服务、责任等的一系列的深层思考,应该是这本小绘本为我们额外传达出的大思考吧!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