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以乐歌化性化俗(杨赛,2023年9月12日)

标签:
以乐歌化性化俗解放日报 |
分类: 古谱诗词 |
以乐歌化性化俗
来源:解放日报
杨赛
中国音乐的起源比文字要早得多,乐舞和乐歌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源头。黄帝作《云门》《大卷》《咸池》,创建了中华礼乐文明的体系。那时,文字尚不发达,乐舞是祭祀的主要手段,用来表现先王的功德和施政理念。颛顼作《承云》,喾作《五英》,尧作《大章》,舜作《大韶》,禹作《大夏》,汤作《大获》,都有文化传承与认同的功能。周作《大武》,集早期文舞、武舞之大成。
在周代乐歌集《诗经》中,《风》《雅》《颂》各有其德性。孔子所编的《诗经》305首,都是可唱的乐歌,都有乐谱。周以乐歌化性、以乐歌化俗,树立起“平和中正”的核心价值,巩固了统治,优化了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化效果。
汉武帝重兴乐府,命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汉乐府大量采集秦、楚、赵、代、齐等地民歌,使用俗乐和胡乐,实现了从周雅乐到汉俗乐的转型。汉乐府古题多被后代诗家仿写和翻新,可惜古谱大多不存。《魏氏乐谱》今存《秋风辞》《天马歌》《齐房》《白头吟》《长歌行》《君马黄》《上留田》等。
到了清朝,乾隆命周祥玉、徐兴华等编成《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分宫、商、角、徵、羽五函,共82卷,收录曲目4466首,集中国千年传统音乐曲谱之大成。其中,收歌诗谱177首,包括唐五代诗词谱29首、宋金词谱139首、元明词谱6首等。
演唱古谱诗词,好比以工笔描画诗意。表演者进入诗词的角色中,沉浸在设定的时间、空间、情节里,渐次打开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代角色出声。而角色、性格、音色、音强、徐疾、虚实、时间、空间则要根据词义来选择。这是极高的音乐艺术,与文人调、学堂调有较大区别。
古谱诗词的歌者通常要通盘考虑歌者(演唱者)与乐者(演奏者)、作者、言者(角色)、听者(观众)的关系,从情感、语感、乐感、美感等方面构建古谱诗词表演艺术体系。
比如,从小人物、弱者、失败者的视角观照社会人生。意是感官与情绪的结合,境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歌者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等感官要随词义次第打开,分别形成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再将各种感觉整合成知觉和幻觉。
歌者要具备强大的控制音色、音质、音强、音长、音高的能力,既细腻生动,又浑然一体;要具备超强的想象力,还原诗词中的场景、补充情节、丰富人物形象;要处理好感觉与知觉、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此外,不能局限于一人、一事、一词,还要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整体感悟,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美学观和哲学观。
以李煜的《虞美人·感旧》为例,既要贴合词的情感,了解李煜写作当时的时间、地点、景象、情绪,也要符合汉语以词为单位、每个词都有重轻音的语感,注重平仄与押韵。李煜亡国后,被幽囚汴京小楼,推窗看到春风吹落花满地,感叹花运如同人运、国运,不禁怜惜惋叹。今日与往昔、地下与天空、皇帝与囚徒的对比与穿越,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性格、心情及情怀。
总之,中华古谱诗词将天文、地文、人文紧密结合,体现了不一般的人文审美与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