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没烦恼》
(2023-03-23 10:54:50)
从微观的课堂教学来看,教师的烦恼更多地表现为找不到教与学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例如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不协调,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之间的不合拍,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之间的不匹配,教师输出与学生接收之间的不对称,教师通识与学生个性之间的不兼顾……以上种种情形,让许多教师发现,教师教得好未必学生学得好。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与学习之间的种种矛盾,经常让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感到困惑和困难。个中原因,一是教师有时没有读懂教材,二是教师有时没有读懂学生,比较而言,后者更是教师的“盲区”,对教师而言是最大的教学挑战,当然也就成为最大的教学烦恼。于是,现实教学中大致出现了教师这样几种烦恼:
一是“忙”。意思是教师不知道优选,什么都教,例如忙于把各种新式武器或拓展材料一股脑儿地用进教学,不管学生是否需要;
二是“茫”。意思是教师不知道应该怎样教,例如面对新的教材感到茫然,只会沿袭以前的教法,不管内容是否适合;
三是“盲”。意思是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例如只会盲目地搬用现成的教案或名师的教案,而不理解其中的设计思想;
四是“莽”。意思是教师知道不可以这样教,却还是要这样教,例如明明知道那些用时间换空间、用数量换质量的教法不符合新课程理念,却还要莽撞地实施。
这些教学中的烦恼,大多源自教师不理解教材、不理解学生所造成的一种无心、无奈或无能。
教师的教学烦恼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给学生带来学习的烦恼,学生常常因自己听不懂教师的话、摸不准教师的心、想不透教师的意而感到烦恼,也常常因教师听不懂自己的话、摸不准自己的心、想不透自己的意而感到烦恼,无形中迫使学生学会了伪装自己——装模作样和装腔作势地学,于是课堂中就会夹杂许多虚假教学信息,让教师想不明白,例如教师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都点头,教师问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都摇头,结果作业却显示学生还有不懂的地方或还有学生不懂,这种判若两人的学生反差让教师时不时地惊慌和痛苦。
教师教学要能够做到不烦恼,首先要能“看得见”学生,然后要能“看得懂”学生,努力做到吃准和吃透知识的芯和学生的心,在知识逻辑和认知逻辑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人”与“物”能够很好地统一,把知识教在学生心坎里,让学生能够成为学习的“人物”。教师要站在儿童立场,可以通过课前调研、课中观察、课后反思等途径,设计、调整和研究教学方案,尽可能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学生的“知心人”:
一是要清楚学生“有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水平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起点的设定,应该考虑学生已有怎样的学习起点,学生学习新知是否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学生学习新知是否有先期的生活经历和预习经历?学生学习新知是否有足够的探究能力和消化能力?……,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起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有底气地学习;
二是要清楚学生“要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应该考虑学生需要怎样的学习方式,是自学还是听讲?是接受学习还是探究学习?是集约学习还是开放学习?……,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基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最佳活动区,让学生能够有能力地学习;
三是要清楚学生“友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兴趣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应该考虑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情调,是故事导入还是问题引入?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是静思还是活动?……,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动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最强情感区,让学生能够有兴趣地学习;
四是要清楚学生“忧什么”。也就是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困惑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教学重点的安排,应该考虑学生存在怎样的学习困难,教学展开是从教材提出的问题开始还是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教学路线是放在教材提出的问题之上还是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之上?教学评价是看教材提出问题的解决还是看学生提出问题的解决?……,也就是说,理想的教学重点应该定在学生学习的最大困惑区,让学生能够有启发地学习。
教学要能做到教师不烦恼和学生不烦恼,教与学就必须最大程度地“相知相恋”、“相融相通”。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做知识的“介绍人”:
一是要清楚教学“由什么”。也就是教师要思考教学“从哪里来”的问题。理想的教学设计应该既要抓住知识的发展脉络,又要搭准学生的认知脉搏。有些教学内容虽然符合知识的发展,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既不会领情,更不会领教。唯有知识线与情感线齐头并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根据的;
二是要清楚教学“优什么”。也就是教师要思考教学“到哪里去”的问题。理想的教学效果应该既要能够“优生”,从最佳的知识渠道与情感通道产生知识,让学生能学,让学生想学,又要能够“优育”,在更高的知识层次与情感层面养育知识,让学生会学,让学生爱学,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劲头的。
解决了“从哪里来”和“到哪里去”这两个哲学问题,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不烦恼,师与生之间、教与学之间才能够关系正常化。至此,教师就会真正改变教学的意识形态,既会尊重教材,更会尊重学生,能够放下手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意向,能够静下心来琢磨学生的学习意图,能够低下头来倾听学生的学习意见,能够蹲下身来体察学生的学习意趣,能够沉下气来善待学生的学习意外。在教学中,当学生与知识、学生与教师发生思想摩擦或观点碰撞时,教师也不会意气用事,断然否定学生来维护知识与自己的权威,而会与学生一起商量研讨,得到一个能让学生认同的答案,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意气风发。
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的教学,教师才会真正看懂学生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例如为什么学生越来越不愿意举手,除了生理因素之外,教师的评价方式有没有问题?为什么学生喜欢插嘴,是学生故意捣乱还是情不自禁?为什么学生坐姿不端正,有时不一定在开小差,反而是非常投入学习的表现?教师明明是对学生表扬,为什么有时在学生听来就变成另一种滋味?教师有时费尽心思教不会的学生,为什么学生兵教兵就能一教就会?……这些平时教学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只有当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或许这些问题就会茅塞顿开。
于是,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和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就能够做到想学生所想,用适合学生的方式为学生解难排忧,例如学生不容易一下子集中注意和一阵子保持注意,该怎么办?学生常会出现身在“课”内心在“课”外的现象,该怎么办?学生面对冷漠的知识常常表现比较冷淡,该怎么办?学生有时感觉学习因材料和头绪太多而显得忙乱,该怎么办?学生学习中动眼与动耳比较多,动手与动身比较少,该怎么办?学生讨厌教师隔三岔五的提醒和接二连三的提问,该怎么办?学生常常以为板演只是别人的表演和个别人的表演,该怎么办?学生在知识平台上平淡、平静、平常地学习,缺乏冲劲,该怎么办?学生学习中有时出现思路阻塞、思想闭塞的无能,该怎么办?学生面对单薄的学习材料思路单一,该怎么办?学生面对繁多和复杂的知识常常抓不住主线,该怎么办?学生在学习整块知识时,常会出现囫囵吞枣的消化不良,该怎么办?学生有时不钟情教师或教材提供的例题、习题或试题,该怎么办?……这些平时教学中的“十万个怎么办”,只有当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或许这些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必定是学生在知识上满足和在情感上满意的教学,知识与情感上的双丰收带来学生的将是学习上的不烦恼,学生的良好学习状态带来教师的将是教学上的不烦恼。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局势是双向的,这样的教学局面是双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