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与运算一致性的理解
(2023-03-17 15:13:05)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部分,除保留原有的“内容要求”外,又增加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在“教学提示”中提到了“一致性”的问题。
这个“一致性”,从表面上看是指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即前后相关联的知识之间,存在着根本相通的原理,能够用同一种道理将其打通,这也就是所谓的“通性”;往深处想,不仅仅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致性,知识背后的思想与方法,显然也存在着一致性,即是所谓的“通法”。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通性与通法,其实算不上是新课标的变化,只是这一次课标修订,将它作为重点重新提出。为什么要重点提出“一致性”的问题?
因为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都是以“课时”为单位的,这就致使许多教师在教学时只着眼于某一课时的教学,会忽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相关知识之间的串联。这就造成了学生学习的散点状与碎片式,造成了学习的多样与复杂,甚至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的厌倦。
2
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应该怎样落实“一致性”的问题?
一致性,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比较明显的体现,是数的认识与运算部分。
数的认识,包括所有整数的认识、小数、分数的认识,其内容的一致性体现在:数,都是用一定的单位数出来的,这个单位就是计数单位,因此教学时要用计数单位贯穿始终。
比如,在认识“123”时,要让学生结合小棒、小正方体等实物,让学生数出1个百、2个十和3个一,再将所有这些合起来,用数表示就是“123”。也就是说,“123”这个数,是由1个100、2个10、3个1合起来组成的。接着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个数,为什么在计数器上不再用100根小棒、只用了1个珠子呢?因为这里的“1”表示了1个“百”。位置不同,表示的数值不同,这就是位值制的特点。
在认识小数“1.23”时,开始也要结合具体的量:1.23米或1.23元,让学生认识到这里每个数字表达意义的不同,进而结合小数的计数单位揭示它的意义:“1.23”这个数,是由1个一、2个十分之一、3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仍然是用“数”加“计数单位”的形式,将各部分累加起来,才有了这个数。
分数同理。3/8,是由3个1/8组合而成的,同样数的是分数单位的个数,不过这里的单位与整数、小数略有不同,没有按照十进制推演而已。
从上例可以看出,所有数的认识根本原理都是一致的。教师要找到这其中一脉相承的东西,用它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看到不同的表象背后,那些根本性的东西。这样,数学学起来就有意思得多,也简单得多了。
3
数的运算同样存在一致性的问题。12+34,无论口算还是用竖式计算,基本原理都是将1个十与3个十相加、2个一与4个一相加,最后再将这两部分合成一个数;变成小数“0.12+0.34”,是将1个0.1与3个0.1相加、2个0.01与4个0.01相加,最后合并;分数的加法同此一理:1/7+3/7,是将1个1/7与3个1/7合起来,合并成4个1/7。
从上例可以看出,所有的加法都是计数单位个数的合并,减法则是计数单位个数的拆分;乘法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除法则是计数单位个数的递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看见数字背后的计数单位。从这一点看,数的运算与数的认识(组成)是密不可分的。
也就是说,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之间,也存在着一致性。概念本质的一致性。
4
同理可推,图形的认识也存在着一致性。所有的图形认识,都要围绕图形的基本要素,即点、线、面、体(或者说边与角)来展开讨论。先从图形整体出发,再围绕基本要素去认识图形,最后再将其放在整体的“类”中,通过与其他图形对比强化特征。
图形的测量也要从“单位”出发,突出测量单位的重要性。测量的本质,就是计量图形中包含的测量单位的个数。如长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指的是它的长度中包含6个1厘米这样的基本单位;面积是6平方厘米,指的是它的面中包含6个1平方厘米;长方体的体积是6立方厘米,则是包含6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这一点,与数的认识是否也存在“一致性”?
统计与概率中的一致性,体现在数据上。所有的统计,都是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从数据中发现信息并做出决策,是统计的价值所在。
5
以上说的是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教学方法上是否也存在一致性?当然。方法是附着在内容背后的,内容统一了,方法必然会随之统一。从上面数的认识教学基本可以看出这一点。
最后,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在教学“2”的认识时,突出它表示的是2个“1”;在教学“12”时突出1个“10”和2个“1”,教学“123”时突出1个“100”、2个“10”和3个“1”,这样逐级而上,那么再学习其他数的认识时,学生是否就有了这种“数+单位”的思维方式?
前一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特点
后一篇:2022课标内容述说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