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优秀数学日记选登(四)—时、分、秒专题

(2018-07-02 16:39:39)

1030日  星期三  

每件事都有始有终,当然,生命也是,所以要珍惜一时、一分、一秒,那样,才会有很大的收获。

不过,说到时分秒,我就想起了上课老师讲的,1 时=60分,1分=60秒,就打个比方吧:每次我喜欢的节目从18时开始,1830分结束,用时30分。不过也可以把18时叫做下午6时,因为一天24小时,第24小时就是深夜12时,所以我们从中午12时开始数:下午1时是13时,下午2时是14......这样我们可以继续数到6时,也就是18时。

你们说时、分、秒是不是很有用?

                                                        三四班 韩佳迅

1029日   星期二   

 “小小圆形运动场,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速度有快慢,最后时间一个样。”小朋友们,你们猜出这个是什么了吗?对了,这就是我们所学的钟表,三个选手分别是分、时、秒,1小时=60分,1分钟=60秒。通过老师叫我们的这些内容,我把它们认真用到了,生活中,比如说我会自己看时间上学,我们每天要730分到校,800准时上课等,我还可以为父母,爷爷奶奶报时。再比如说,我们每次赛跑时,老师会用秒表为我们计时,航天科技人员会用时、分、秒准时发射宇宙飞船,火箭,卫星等。

 时、分、秒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我们学好时、分、秒,我们要珍惜时间。

                                                                                                                                                         三四班 张润彬

1029日   星期二   

老师这一课要讲关于时间的认识。

我记住了,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一小格。老师还告诉我们2=120秒,老师反问我们:“3分等于几秒?”有 一个同学说:“3分等于180秒。”我不会了!又有一个同学说:“因为1分等于60秒,就用3×6=18也就是180秒。”“对不对呀?”老师问。“对!”我一想,哎呀!我怎么没想到?后来,我明白了这很简单。我还知道4=240秒,

5=300秒,也就是用4×6=245×6=30

老师还讲了比较大小,3005分。我知道5=300秒,300秒也就等于5分。

 我还知道了我730分上学到上午1110分放学一共在校上课3小时40分钟。还知道小朋友每天睡觉9小时。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对时间有了一定的认识!

                                                                    三四班 苏晨茜

 

1030日  星期三  

时、分、秒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我们学好时、分、秒,我们要珍惜时间。

在昨天晚上的作业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在一天内,时针和分针能重合几次?我一看,这不很简单嘛,两次,中午十二时一次,晚上十二时一次,一共是两次。

当我拿着钟表实际转的时候,却发现有23次。好奇怪,如果每小时一次的话,应该有24次才是,怎么会是23次呢?经过我多次观察,原来转第一个12小时的时候,时针与分针一共重合了12次,转第二个12小时时,因为不是从12时开始的,而是从1时开始,时针与分针一共重合了11次。所以一天内,时针与分针一共重合不是24次,而是23次。

今天,老师说又出了新问题:如果不从12时开始转,就只有22次,而不是23次了。这怎么可能呢?我绝不相信!

等我回家一试,啊,居然没错,真的不是23次了,而是22!怎么回事?原来,如果不从12时开始,而从1时开始计数,那么1时、2时、3时、4时、5时,一直到1160分,也就是12时,共11次。一天也就是22次。

妈妈说,从12时开始算第一次重合,算上12小时后重合的那一次,再算上24小时后重合的那一次的话,也是就到了第二天的00分了,就等于我们把一天算了312时,这是不对的。所以一天内,时针与分针重合22次。

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

                                                                       三四班 陈嘉木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