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快事也(3)

(2006-11-19 23:55:24)
分类: 教书育人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快事也(3)

蒋高明

 

    社会责任心是永恒的,一个科学家如果不能讲真话,那么他写再多的文章也是无效的。这里,不妨在抄录一段研究生院一位不知名的同学在网上对我们这一做法的评价。

“书本永远是死的,而如果能将书上的东西讲活,并赋予新的内涵,使学者能够感到心与心的相通,并悟出人生的道理,则此人必为当之无愧的贤师。所以,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可见,师者则当自强不息,诲人不倦,不仅教知识,还要教做人。而如果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不懂教学之本,无有真诚之心,则必会误人子弟,杀人父兄。”

“要做好学问,首先要学做人,这关乎万物苍生,关乎人类命运,不可不思,不可不察,不可不做! 慎之,慎之!!

既为人师,更为人友

研究生到了研究所,任务相对明确简单,完成一篇毕业论文,发表几篇文章。这个任务看似不难完成,但在实际操作中,师生之间都感觉到有压力。究其原因,是师生交流得不充分,没有交好朋友,建立起健康的师生关系。如果学生怕见老师,或者老师怕见学生,都是不正常的。当然,由于工作忙,学生可能找不到老师,问题会累积下来。我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一是定期的召开研究组会议,只要不出差,每周一次学习会;二是学生给我发电子邮件,不论我出差到那里,有问题及时回复。我找他()们亦然。

“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以前的导师都是这样教我们的,意思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这句话有道理,也无道理。有道理就是如果学生天资聪颖,领悟力强,就能够“修行”成功,但这毕竟是少数;无道理就是如果教育失败了,身为人师者也能够寻找逃脱的借口,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是,与学生们交朋友,我们互相学习、相互补充、相互进步。我认为老师的水平不见得一定高于学生,只是我们比他们多活几年,提前进入了状态(甚至还没有进入状态),这样就有东西传授给他们;而学生那里,也有很多东西值得导师学习。比如对于计算机的知识,学生们可能掌握得更好;一些新潮的东西,作为导师的可能就落伍了。有些时候,同学们也会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要及早发现,予以鼓舞完善,最终形成文章。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自己也得到不断充实提高,还永远年轻。

人最可贵的是年轻,是青春。年轻意味着富有,意味着发现,意味着创造。作为导师,如果保持了这种“年轻”的心态,既为人师,又为人友;既能为人授业解惑,又能为人出谋划策,何等快事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