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教书育人 |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人生一大快事也(2)
蒋高明
新生写出来的论文,在送给我看之前,往往会送到老生那里先修改一些常识性错误,“哥哥带弟弟,姐姐带妹妹”或者“姐姐带弟弟,哥哥带妹妹”。这个工作就使我修改文章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留学生Dilip Biswas的英文表达能力很强,研究组将要外投的稿子他修改了近十篇,增加了命中率;2004年新生入学时,由于设备没有到位,2001级的崔洪霞和牛书丽主动帮2004级的Dilip Biswas和许宏协调仪器,保证了实验正常进行。
我们努力创造了一种相互团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那些具体的论文写作就容易得多的。我的理念是将多年积累的知识“毫不保留地教给大家”;而同学之间也是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理解的知识互相交流,这样,每个人的知识都突飞猛进地增长了。这好比你出版了一本书,尽管你拥有1000本,但是书只是一本,知识面并没有增加;如果你送999本给同行甚至非同行,你又得到999本回报,你拥有的书就是实实在在的1000本了。
由于这种友好互补的机制建立起来了,大家的奉献精神培养起来了,这样我们工作的效率就非常高了。我所主编《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靠大家的这种热情和无私奉献,才出色地完成了书的编写。该书由于作者来的稿子格式很不统一,甚至有的只有框架,许多内容没有写,这样我们就组织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对其加工,每个人的工作量都在十遍左右。如此下工夫,怎么能写不出好书来呢。至于SCI论文,我手头上经常有学生们的作品,一般学生的文章到我手里,最快三天,最迟一周,就修改完返回学生手里再修改。
由于我在社会上兼职多,了解的信息多,尤其是本人的性格是能够讲一些真话,在社会宣传了不少生态上知识,对于一些做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些问题涉及怒江水电、圆明园工程、北京水源、火炬树、北京绿色奥运、三北防护林等等。尽管有些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但是毕竟代表了一种社会责任。我的行为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如2003级的李刚同学就曾在《新京报》上撰文“塑料袋谁来为你埋单”;王光美同学在2005北京生态学会主办的生态论坛上大声疾呼火炬树可能是北京潜在危害最大的入侵物种,用他实测的数据向专家和媒体记者们展示了他的发现。最近,就火炬树问题《北京日报》专门发了内参。博士生刘美珍、彭羽、王光美、李刚、博士后姜闯道还带了景山学校、清华附中的中学生参与野外生态实验,指导的两名中学生分别获得“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和“全国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二等奖,清华附中的候荀同学获特等奖并被授予“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全国获此殊荣者只有三人。